回旗山奇首頁


柯坤佑攝(2001年)

  建於西元1816-1822 ( 嘉慶年間) ,位在中山路「 二保」段, 是本地的主廟, 旗山人稱為『媽祖廟』,亦是本地開莊的市集、信仰、精神等活動中心,是凝聚社區意識與聚落發展的樞紐,同先民的生活關係十分密切。研究台灣各聚落之文史工作,常以各地之主廟探考。以了解其形成與發展。

  天后宮主祀『媽祖』(實有三媽) ,左祀『境主公』、右祀『註生娘娘』。有千里眼順風耳二護法將軍,座下有山神座騎-虎爺,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都舉行廟會祭典,每三年擴大舉辦。凡本地其他廟有舉行慶祝活動,皆當先請媽祖,以示敬重。

  天后宮為什麼有兩套千里眼順風耳?因為第一對製作完成後發現做太小了,所以請別的師父重做一對,形成兩對的特殊景像。

  旗山天后宮媽祖的特色是軟身設計,有五尺八吋高,四肢關節可活動,方便穿衣,但是,軟身媽祖是建廟時就有的嗎?阿財伯表示,1941年(昭和16年)日本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諸神皆被日人強制收集在練兵場(今體育場)焚燬,現有的軟身媽祖是光復後才做的啦!

  本宮坐西朝東,前有廣場,是晨巿集,午後老人聚聊,孩童嬉戲,廟會演戲娛樂場所,廟宇經歷多次重修,但一直保留福佬廟屋傳統風貌。廟內石雕,樸實簡雅,其石材、雕飾物雅緻絢爛緊密,其木材亦是唐山福杉。

  西元1817年「奉獻」 碑鑲於左外牆(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 碑文記述當時聚落消滅流棍事蹟,廟內壁亦有聚資重修碑兩座(興建天后宮碑誌、重修天后宮碑記),皆是研究旗山發展史的珍賢資料。正殿上方,懸有道光二年 ( 西元1822年)『坤德配天』扁額一方。

  宮內左右間是昔日「南北管樂社」集會演練吟唱場所,盛行期是地方先民主要的娛樂與文教。

  現在經濟不景氣,拜拜燒香的型式可以做一個改變嗎?阿財伯說燒香破壞古蹟,再花錢整修實在很不智(對吼∼我以前怎麼都沒想到?),有些香燒了還產生致癌物質,花錢得病更是笨到家。敬天畏神的心不能變,但是型式是可以改變的,別的宗教很少見到像我們這樣殘害自己的,但願環境的變遷,改變大家的想法,改變現在的做法,讓環境越來越好,至少不要再惡化了,阿彌陀佛,善哉!

  有些地方早已宣導大家改用香花的香氣來傳達敬意,可以幫花農拼一下基本的經濟,還比燒香好一點。

沿革整理如下:

1815年(嘉慶二0年)黃群生先生捐獻土地作為興建廟地
1816年(嘉慶二一年)募款開始
1817年(嘉慶二二年)開始興建,立「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石碑
1822年(道光二年)「坤德配天」匾額
1824年(道光四年)興建完成,立「興建天后宮碑誌」
1844年(道光二四年)重興建成今日規模,立「重興建天后宮碑誌」
1881年(光緒七年)歡慈寮眾弟子獻鐘一口
1927年(昭和2年)三川前左小港設鐘一口
1941年(昭和16年)日本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諸神皆被日人強制收集在練兵場(今體育場)焚燬
1946年 重修,使用福州杉,「草賢師」製作剪粘
1964年 修建,主要聘鑿花柯丁添、周義雄等。洪武發等人捐天公爐
1971年 植廟前榕樹
1975年 重修步口,作龍虎堵泥塑
1985-6年 廢新生市場,建牌樓
2000年5月31日 公告為縣級古蹟


天后宮的細部圖


導覽解說如下:

媽祖
媽祖就是大家所說的「天上聖母」,本名為林默娘。媽祖林默娘十六歲時,和父親渡河時,中途遇到風浪船隻翻覆,默娘不顧生命危險救起父親,因此村民稱他為孝女。默娘死後,常常在海上顯靈,當海上風浪很大、船隻很危急時,默娘的神靈就出現在船隻面前,引導船隻平安的回來。很多鄉民為感謝默娘的救命之恩,於是建廟來拜她,為台灣最為普遍的主神之一。

註生娘娘
在台灣人的廟宇當中,有許多廟宇都會陪祀的神,非註生莫屬了,也充分的表現出傳統台灣人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生兒育女的觀念。

在台灣大大小小的廟寺當中,常見的主神兩旁設有兩個廂房,就非屬註生娘娘和土地公莫屬了,土地公可對人生財,註生娘娘則是授子、懷孕、保佑孕婦、產婦及襁褓、幼嬰的神明。註生娘娘俗稱「註生媽」,是中國人為求子而創造出來的神。

在過去傳統的婚姻觀念,女人結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傳宗接代,婦女對於自己能不能生個白白胖胖見健康康的小男嬰沒有不著急的,在沒有生兒子的,希望註生娘娘可以賜給他一個兒子,已有兒子也保佑註生娘娘可以保佑小孩平安長大。也因為生男嬰也和傳統重男輕女的地位有關,更能顯示出當時註生娘娘受到眾多信徒膜拜的主因。

在廟中註生娘娘的塑像,通常頭上並沒有帶象徵官階的紗帽,因為從古代到現代,沒有一份文件記載過,他有被哪個皇帝刪封過。而註生娘娘的塑像通常是右手拿一隻筆,左手拿著生育簿。廟方解釋說,哪個婦女想要知道自己有沒有生兒子的命,只要他一查馬上就知道了,如果婦女想增減生兒子或女兒的數量,也可以像祂起院增加或刪改。

在農曆的三月二十日,是這位授子神註生娘娘的生日,各地婦女都會專程趕往廟宇焚香祭拜,祝禱祈求或還願,由於信徒中日絡繹不絕,所以有句話說「三月二十人看人」,可知以前的人多重視祝生娘娘的生日祭祀

即使到科學昌明的現代社會,還是有許多人,問完了現代註生娘娘的婦幼醫師後,在向老牌註生娘娘祈求庇祐小孩平安健康。

境主公
為廟境的地神,性質與神格跟土地公、地基主相似,也是屬於土地的守護神,只不過土地公是大地區的土地守護神,如街、地區;而境主公則是祭祀圈全境的守護神。此外,也有人說境主公是廟宇土地全境的守護神,也就是說管轄這個轄區的主宰,其範圍往往比土地公廣大,範圍大小隨廟的祭祀圈大小而定。

千里眼和順風耳
默娘聽到桃花山有二怪擾民,危害百姓,就獨自前往收妖在山中遇到二怪,力勸他們修道愛民,千里眼與順風耳勃然大怒,以為默娘只是尋常的村姑,竟敢前來訓示,心中不服,就使出法寶與默娘交戰。默娘手提銅符,口唸神咒,二怪全身無力,四肢不聽使喚,只得認輸屈服,並懇求默娘開恩,表示願意隨之修道,一同救濟天下蒼生。而千里眼則幫助媽祖觀看天下的事情,順風耳幫助媽祖聽天下事。

石獅子
站長認為石獅子的由來應該是古時候藩屬國進貢給中國的,其實石獅子還有抱鼓石的作用,可以擋住門柱,使之更穩固。獅子的造形應該如何?大家可能爭論不休,我們可參考一下黃俊然先生的創作

北管
為昔日「北管樂社」集會演練吟唱場所。在明清兩代,中國各地有許多新興的地方聲腔向南傳播,其中,在清代初年經由廣東、福建傳至台灣的北方語系戲曲,統稱為「北管」,其傳入的時間約在乾隆、嘉慶年間。 北管的範圍其實包含了兩個劇種:亂彈、四平,但傳統的四平戲已在日治時期消失,因此,現今多把「亂彈戲」等同於「北管戲」。北管的名劇有大醉八仙、三仙會、黃鶴樓等劇。

南管
為昔日「南管樂社」集會演練吟唱場所。南管是源自流傳於閩南泉州一帶的古樂,分為音樂與戲刻兩種表演形式。南管的音樂性格疏淡含蓄,其清奏曲意義深遠,演唱曲委婉纏綿,戲劇則以才子佳人的故事為多,充分保存了古代中國南方音樂的特色。南管約在明末時隨移民傳入台灣。清代初期,由於台南是台灣最主要的商埠與政經中心,並為泉州人為主的移民社會,因此南管社團紛起,或依附於廟宇,或傳唱於會所,活動之盛冠於全台。南管的名劇有迫父歸家、春留傘等劇。

悟真社
當時一個富有人所建造,作為慈善機構,在當時那位大善人還請了有執照的醫師替窮人看病。是南管的練習場地,也是以前的私塾,拜倉頡、孔子及五文昌帝君,所以廟外右邊的敬字亭是燒書紙的,不是一般燒金紙的金爐。

御階石
也稱台基,為防止室內遭雨水漫淹,而台基的高低也代表著地位的象徵,也保護木結構,避免因潮溼而腐爛。

彎拱門
外廊的圓拱形開口的柱列空間,也稱彎光門。

奉憲碑
為西元一八一七年(嘉慶二十二年六月)所建立的碑文,為奉憲嚴禁羅漢腳的碑記。此碑文記述當時聚落消滅流棍事蹟。當時遊手好閒、聚賭集蕩、鼠竊狗偷等等的人稱為羅漢腳,主要是因為當時這種人太多了,為了嚴懲這樣的惡行,當時的官員為了防止這種惡行持續發生,特地建立了奉獻碑,以示警惕。

興建碑
西元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二月)所建立的碑文,為興建天后宮的碑誌,主要是為了感謝在一八一七年(嘉慶二十二年)興建天后宮所募集到資金的一些人。

重修碑
為西元一八四四年(道光二十四年)所建立的碑文,為重新再建立為今日的規模,內容記載著崇修天后宮的碑記,也記載著當時捐款者的銀兩和姓名,可惜的是因年代久遠,裡面有些碑文已模糊不清。

藍采和
藍采和的樣子很特別,身上穿得很破爛,卻又時常行乞,擅長唱曲,許多人都被他歌聲所吸引。他常把乞來的錢用繩索串起來,拖在地上行走,即使散了也不在意。有時也把錢救濟貧窮,身上不留分文,卻能雲遊四方。有一回他上酒樓喝酒,忽然,聽到有笙簫的樂聲從天上飄來,藍采和立刻騰空而起,跨上一隻白鶴,在天上盤旋了一會就飛走了。特徵是拿著花籃。

李鐵拐
姓李名玄,李鐵拐原本是一個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和老子學道成仙,因神魂遊華山時,他的徒弟因為母親生病,無法等待到七天而將李鐵拐的屍體在第六天就燒掉了,李鐵拐還魂時,找不到自己的身體,匆忙間附在一個瘸腿的乞丐屍體上,才變成目前的模樣。特徵是拿著葫蘆坐著老虎。

憨番
在嘉南一帶的廟宇常有「憨番扛廟(厝)角」這種建築設計,也有人稱他們為荷蘭人、原住民、日本人。站長認為不該污辱特定國家或族群,現在是地球村,很容易就被知道我們有這種壞心眼,當初工匠做憨番時,也沒文獻記錄說是指誰,依站長的善念,如果要講,倒是可以說是當初羅漢腳恐嚇勒索,為害社會,故工匠便將他們做成人偶,罰他們扛廟贖罪。

思考:讓遊客知道作亂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什麼慈悲的媽祖對待同是作惡的左右護法(千里眼、順風耳)與憨番有所不同呢?

過水廊
「過水廊」就是廳堂和護龍間的廊道或房間。

宮女
宮女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秦叔寶、尉遲恭
如大家所知是門神。他們原是幫唐太宗打戰的名將,秦叔寶為左武衛大將軍,尉遲恭為太宗的右府參軍。唐朝宰相魏徵夢蕩斬涇河龍王,龍王的鬼魅驚擾唐太宗等宮院。而秦叔寶、尉遲恭便主動身披甲冑,腰帶配弓箭,把守宮門。太宗不忍心他們二位的辛苦,請畫家在門上畫出二位將軍的容貌,神采奕奕,夜間也相安無事。

太監
太監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晉祿」的意思。

三川殿
三川殿是因為三個門看起來就像個川字,名字的由來就是這樣。中間的門我們凡人(老百姓)是不能走的,只有皇帝可以走,因此有些廟乾脆不在門前做台階,所以簡單的說三川殿就是一間廟的正門。

龍飛門和鳳舞門
意味著左龍門右虎口的意思。鯉躍龍門、羊入虎口,所以當然得進龍門、出虎口、右門進左門出(要進去時面對的方向),左青龍、右白虎(從廟的方位來看),這樣才會大福大貴、平安發財。

護龍
為垂直正殿兩旁各加蓋一段房屋,則稱為護龍,如左右兩邊再加一條護龍,則稱外護龍。

金爐
把金紙燒給神明們所使用的器具。

敬字亭
因為以前悟真社有設立私塾,認為文字是讀書人的寶貴資源,不應加以輕視或蹂躪,所以敬字亭為擔任焚燒文字的重要工作,把紙集中放入亭內焚燒,燒回天庭。

壓艙石
人應該有某種程度的憂慮、痛苦,才能安穩地度過生命的低潮;就好像壓艙石一樣,能讓船穩定直行。

 


天后宮古鐘顯示旗山以前也叫歡慈藔


北管



南管練習場地,悟真社


為什麼廟外有兩個金亭?因為這裡是以前的私塾,拜倉頡、孔子及五文昌帝君,所以廟外右邊的金亭是燒金紙的,不是一般的金亭哦!


龍生九子之一,好馱重物

大道公風 媽祖婆雨

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均為宋代人,二神均為福建人氏,一在泉州同安,一在興化湄洲,兩地相去不遠且雙方均未婚即昇天,因此民間盛傳大道公與媽祖婆的羅曼史。

民間傳說大道公與媽祖婆原係一對戀人,當大道公迎娶的花轎抵達媽祖家中之時,媽祖見母羊生產之痛苦狀,萌生悔意,毅然退婚;大道公無故被拋棄,心有不甘,於是每當媽祖婆誕辰遶境時,就施法降雨意圖淋下媽祖臉上的脂粉,媽祖也不甘示弱,每逢保生大帝出巡時,即施法颳風吹落大道公頭上的帽子。因此民間有「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諺語,意謂大道公誕辰(農曆三月十五日)都會颳風,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就會下雨,顯示二人鬥法。

這個故事將神講得好像人一樣有感情,讓人感到這兩尊神真親切。其實農曆三月正值梅雨季節,颳風、下雨乃自然現象,然而大道公與媽祖婆鬥法的故事反映民間豐富的想像力。


旗山天后宮香火鼎盛,媽祖被薰成黑面媽(柯坤佑繪2005)。


2007年神蹟:

站長無意中發現旗山天后宮內暗藏玄機,原來180多年前,媽祖a早知道站長會來旗山了:(第一個匾額因為實在太黑了,所以坤字只能隱隱約約看到)

「「」德配天」匾額

「靈感護「」」匾額

 

相關資料、報導:
奉憲碑/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
【興建天后宮石碑拓碑內文
重修天后宮碑拓碑內文】 【天后宮沿革曾茂源)】 【憨番的鄉愁王碧雲)】 【媽祖廟風雲江明樹)】 【旗山天后宮志江明樹)】 【歷史古蹟黃世暐)】 【縣定級古蹟旗山天后宮搖搖欲墜黃世暐)】
天后宮諸神(陳俊宏)】 【鹿港媽祖廟柱子,旗山人捐】 【游步廣老師∼「旗山媽 疼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