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天后宮志
江明樹

 

200612

旗山天后宮沿革

  旗山,古稱羅漢外門,施里莊、太平庄、蕃薯寮、從名稱的不同可以研究旗山的歷史演變滄桑。
根據文獻史料推測,最早的住民為鄒族、布農族與魯凱,鄭成功與施琅先後征台後,在帶領的漢人官兵墾拓壓迫下,平埔族沿著二層行溪進入內門旗山。清據後,清廷雖然施行海禁,但漢人偷渡台灣不絕於途,大量的漢人從府城從濱海地區進入內山。
  文獻記載康熙末年,福建閩西的汀州客墾拓旗山,期間的漳泉粵人士陸續進來,由於耕地有限,漢人以絕對優勢佔領旗山的地盤,平埔族被迫同化(埔漢通婚),而部份不甘心同化的平補族與原住民三族向更深的內山遷移,呈現達爾文筆下「弱肉強食」的世界。
  漢人在旗山的發展,據說在乾隆初年,有一老嫗(ㄩˋ)在施里莊路旁結茅寮賣蕃薯粥湯,由於待人親切,吸引行旅駐足,人人稱老嫗寮為蕃薯寮,日久足見形成聚落為「蕃薯寮庄」。再經過數十年人口增加,在蔚成一條街稱之「太平街」(今老一輩者叫舊街路,約仁和街到復新街),也就是現今延平南路段。由舊巷仔頭(永福街)而下楠梓仙溪(今旗山溪)的舊渡口,為清朝時通旗尾、美濃的搭船處。(當時渡船的工具為竹排。)清光緒時,旗山人口戶數因地現位置顯要逐漸趕上漢人早一步拓墾內門。
  馬關條約後,日本銳意經營旗山,本世紀初年設廳,實施都市計劃,旗山脫胎換骨,市街一新,二十年代初在設旗山為郡為街,旗山的經濟發展更快,加上糖業香蕉等作物為旗山人帶來財富,吸引各地人口大量流入,旗山街市繁榮,具有小都市消費型態,與鳳山岡山並稱「三山」,從日治時代旗山的情色文化與飲食文化,特別是小吃走上精緻化,並不比高雄、台南遜色可證。戰後,再加上大陸各省軍公教人員,使旗山的族群更多樣化,成為平埔、福佬、客家、外省的族群大熔爐。
  考證老嫗售蕃薯寮湯地點,在金永安街延平路交口大排水溝旁的土地公祠,乾隆四十四年「奉獻預絕棍害示告牌」原立於此,當年以土地公祠為點擴散的居戶,非常零亂極像如今的違章建築,此時,一樣因陋就簡,但隨著旗山人口頻增,媽祖信徒亦隨之增加,尤其外地人進來旗山討賺(台音),不管做生意或做工離鄉背景,祈拜媽祖保順利平安,或求得心靈寄託乃極其正常之事,媽祖的有求必應、兼司救難、解厄、事業、婚姻、生產、醫療等疑難雜症,而外來客在旗山落地生根後,工作事業皆順利,信仰媽祖更加虔誠,本著有燒香有保庇,故旗山流傳一句諺語:
「旗山媽祖廟,疼惜出外人。」
每年三月廿三是天后宮媽祖誕辰,旗山信徒狂熱的慷慨捐輸,民眾組民俗技藝隊,宋江陣、八家將、車鼓陣、獅陣等,大小神轎紛紛出籠,龐大隊伍遶境旗山街道(從一保到五保),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參加觀賞,堪稱旗山每年的盛事。
  佛教界曾有,「三武之禍」,台灣的道教亦曾發生類似劫難。一九三七年(民國廿六年)發生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如火如荼展開,到了一九四一年(民國三十年),日本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強迫各寺廟日本化,凡未符合其要求者,輒加廢止,並舉行「寺廟神昇天祭」,將泥塑木雕神像推動焚毀或送南方土俗博物館,旗山天后宮除鎮殿媽被暗藏保護完好無損外,其餘諸神皆被日人強制收刮集中訓練兵廠焚燒,付之一炬。戰後,信徒再陸續搜購或請人雕刻補齊眾神,否則天后宮會有更多超過百年的神像古物,誠一憾事!
  旗山天后宮,在內門觀亭紫竹寺重建後,該建築已是旗山地區歷史最久的古蹟,無論如何,信徒應失志保護這座古蹟。

天后宮諸神與建築
  旗山天后宮建於一八一六年,清仁宗嘉慶廿一年至西元一八二四年(清宣宗道光四年)落成,位於旗山街中山路與延平路屬二保段,其廟坐西向東,前有廣場,靠馬路有新建的牌樓(註),頗有牡丹總要綠葉相襯之效。台灣的媽祖廟建築外觀頗為相同,台南大天后宮,旗津天后宮等造型與本宮頗為神似,色彩裝飾玫瑰繁複,講究上下對稱,左右均衡的美學原理。本宮正殿脊頂為雙龍拜三仙,配置動物人像均色彩艷麗,前殿門下有梅、蘭、竹、菊的裝飾花窗,斗拱由十字斗拱、偷心斗拱、插拱結合而成,屬華南系統的剪黏、浮雕、三川門壁飾皆見匠心、而疊斗、丹墀(ㄔˊ)、花堵、石鼓、石珠、石牆、木雕、神龕(ㄎㄢ)、蜘蛛結網等,由於年代久遠呈現古樸味道,堪稱古色古香。還有內外殿各一對石刻龍柱,前殿廟簷前一對石獅鎮守,造型獨特,挺有趣的是左側一張口石獅(雄),經歷一百多年鎮信徒的手澤摩槎而磨損口咬的,內珠居然被頑皮小孩取走,讓聞知者莫不莞爾一笑!
  本宮獲贈古今一匾額甚多,凡有空間皆被懸掛,顯得有些雜亂,舉其要者;正殿上方懸掛道光二年(西元一八二二年)「坤德配天」匾額一塊,早被信徒香火燻黑褪色了,卻是本宮最長久的一匾額塊寶。第二久的匾額「靈感護佑」,一向被人忽視,信徒只知其漂亮書法,筆者與畫家林慧卿兄特扶梯觀察,書寫:
  御前鑾儀衛,內廷侍衛處
  左軍署守備李先生
  此塊古匾未刻年代,推斷必是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之前,清廷官吏在日治後不可能贈此物,御前鑾儀衛的頭銜不小,屬黃帝的禁衛官,不過可以證明該匾已超過百年歷史,這點倒無庸置疑。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宮鎮殿媽祖高達五呎八吋的軟身雕刻,法相端莊靈秀,眉毛修長呈弧狀,挺鼻鳳眼,眼與鼻略呈十五度角度微上斜,這種神像的精神意志讓人感覺虔誠而集中,創造一種女性優雅氣質的典型(劉文三畫家語)。此尊軟身媽祖由於信徒傳說紛紜,越傳越玄,有說是鄭成功攻台的鎮鑑神,有說是施琅征台的鎮鑑神,讓筆者頻感擾,但空口無憑,四處請教都不知道結果,據說鹿港亦有一尊軟身馬祖,但高度不及旗山,前面提過,必須考證出其真正的時代背景。鎮殿媽左右一對香花女,從色調看也蠻久了,及配祀的二媽、三媽,還有十多尊大小諸神像排列護駕。前並置「順風耳」,千里眼各兩組護法拱衛,座騎下置虎爺。
  天后宮本鎮的主廟,主祀「媽祖」,又祀「註生娘娘」,左祀「境主公」。置於前殿與後殿各一組鐘、鼓,特別的是內鐘刻文昭和二年(西元一九二七年),歷史將達七十年,內爐則達百年以上,不說不知本宮寶藏,說了怕宵小窺伺,前幾年曾發表在報紙媒體的宮寶便遭偷竊挖走,不得不防,說與不說皆感為難。 宮前左側壁豎鑲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重修石碑「奉獻預絕棍害示告碑」,此碑原在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年)立於今大排水溝(延平路與永安路叉口)旁土地祠,可以推測土地祠再乾隆時與信番粥湯的關係,到嘉慶時媽祖祠升為天后宮為旗山主廟的歷史流變,若加上廟內壁清朝旗山人信徒及資重修兩座石碑,卻是研究旗山法展使的珍貴資料。
  「切岱等各庄,欣逢盛世,安居樂業,賭『棍惡』徒(註三),綽號『羅漢腳』,節檔成群,日為流丐,夜行鼠竊,身窮計生,靡所不為,暮夜之間,且將病斃丐屍『搬移』殷實之家,或丟田頭、園尾、街衢(ㄑㄩˊ)、路巷,或移掉園頭樹木,藉屍嚇,以致差保到地查視,不肯收埋,『勒』索分肥,危害不淺!岱等外門居民寮廓,右兼與鳳邑交界,此弊更難支防,非蒙行縣嚴禁,機被其『害』。倘不改前非,一經訪聞,或被拏(ㄋㄚˊ)獲,定即按律重究,本縣執法如山,斷不寬恕......。」
  請看對聯亦可今者旗山的人文:
  正門聯:
  天思浩蕩詳發湄洲普濟慈航安海嶠
  石德巍峨靈分寶鳩遍施聖澤潤山城
  前殿聯:
  聖恩沃原法祈水
  母德安性殿鼓山
  左門聯:
  天行聖道祐民護國
  上養神庥靜海安瀾
  右門聯:
  聖德配天神光普照
  母儀稱后慈範長垂
  內殿紅柱聯:
  聖德千秋長光漢土
  母慈萬古永鎮旗山
  另外,本宮左右廂房,昔日是南北管樂集,由於時代變遷樂團解散了,只留下朱熹題字匾額「登峰造極」及「集樂平劇研究社」的招牌,而現在左側的新金爐,據說原是敬字亭,與美濃三級古蹟敬字亭一樣,這是早期旗山人祖先節儉惜物的表露。
  本宮使用木料以唐山福杉居多,由於廟宇長久受到台灣潮濕與乾燥氣候的影響,風化雨蝕與光照之下,台灣的廟宇大約五十年總要整修一番,旗山天后宮也不例外;最近的整修在民國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然而,當內門觀亭「紫竹寺」重建後本宮是屬旗山地區最悠久歷史古蹟。
  註:若能集資購買延平路遮擋的商店,以拓寬本宮的格局視野,必能顯現本宮的氣勢與風貌。

媽祖的起源
  有關媽祖生於何朝,眾說紛云:
  a.根據清末藏書家葉德輝翻刻明版「三教搜神源流大全」,媽祖生於唐玄宗天德元年(西元七四二年)。
  b.根據東西評考,「圖書」,媽祖生於五代後晉出帝天福八年(西元九四二年)。
  c.根據聖蹟圖誌,「天妃願聖錄」,天上聖母源流因果,媽祖生於太平興國元年(西元九六O年)。
  d.根據東西評考注所引另一說,媽祖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西元九七六年)。
  e.根據周瑛興化府志與古金土書集成引甫田縣表,媽祖生於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
  台灣一般引用幾種說法,也就是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O年)庚申三月廿三日。

台灣媽祖信仰的由來
  媽祖流傳千年,媽祖傳說越傳越多,經過歷代傳衍渲染,祭拜媽祖的形式由簡而繁,由單純而複雜,大甲媽到北港的進香過程的勞師動眾可知。媽祖信仰本質含道,佛二教成份,林默娘是觀世音菩薩賜丸給其母服用而懷孕,媽祖存在觀音法門,而福建是禪宗禪隱最多的省份可證。
  台灣,三月瘋媽祖,表示了信徒對媽祖的崇敬與熱誠。也反映廣大信徒的心靈需求,象徵著一種賴以生存支撐力量,尤其在天災人禍中的尋求庇佑心理更是強烈,由於歷代帝王的褒封媽祖,以及媽祖靈驗傳說的流佈,蔚成為民間普遍的信仰。
  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次出使西洋,縱橫海上二十餘載,其舟師之大,航程之遠,靠媽祖庇佑征服海洋險灘暗流,擴展了媽祖的流傳,至今遍及南洋、琉球、韓國、日本等(媽祖東傳日本被昇華為「羽衣天女」)奠下了今日媽祖香火是主因。
  有關媽祖顯靈的事蹟,歷代傳說不絕,明末編成「天妃顯聖錄」,輯錄民間的傳說故事,此書流傳影響後代信眾對媽祖信仰的認知。傳說越說越玄,旗山天后宮的軟身媽祖傳說鄭成功由大陸征台時再十二條船置天后宮媽祖神像,根據學者考證不可能,若有置神像應為玄天上帝,後人喜言媽祖隨鄭成功入台,事實只明鄭時代台灣官方並未祠祀媽祖,道是媽祖與征台大將施琅有密切的關係。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福建提督施琅率水師攻伐台灣,與劉國軒戰於平海澳,施琅坐鎮巨艦中,恍見神兵在前導引,等到兵士駐紮陸上,欲尋水源飲用,斯十天旱缺水僅天妃廟左側有一古井,忽湧甘泉,足供駐師萬飲人飲用,且喝之不竭,施琅異其事,乃入廟謁(ㄧㄝˋ)神,惟見天妃神像臉汗未乾,衣袍俱濕,使覺神助之果,遂上奏朝廷,康熙帝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媽祖的名銜,遂由「夫人」「天妃」「天后」而「天上聖母」,地位級級爬昇,永受萬民膜拜,人間香火不絕(一說鄭成功跨海驅逐荷蘭時,在鹿耳門舟師淺於台江口,無法進軍,賴媽祖顯靈助以潮水,鄭成功始能攻城打敗荷軍。)
  清靖海侯施琅,原係鄭成功叛將,於永曆卅七年九月令侍衛榜示入台諭軍民薙髮,佔領台灣,在台閩南人莫不痛恨,蓋施琅本是鄭成功部將,為了軍令上的誤會而逃出投靠清廷,急於報鄭氏殺死家族之仇,但其出賣明鄭,罵聲四起,施琅深受良心譴責,擺設香案牲物祭拜鄭成功家祠,祭畢投地大慟,不敢舉首,施琅為收民心,乃上奏清廷禮待鄭克塽及諸將後裔,並將寧靜王故宮改建為媽祖廟稱「大天后宮」,尊稱為「天后」與「天上聖母」,而後分靈全省各地。
  台灣最早建媽祖廟為澎湖馬公(約萬曆年間),全省媽祖廟皆從大陸分靈而來,這點無庸置疑,但有一些媽祖廟則由北港朝天宮分靈而來,然而朝天宮歷史並不比台南大天后宮長,卻因香火鼎盛聲名大噪而搶奪了光彩。
  台灣媽祖依來源不同,可分為湄州媽(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嶼)、溫洲媽(福建泉州)、銀同媽(福建省同安縣)、興化媽(福建省興化縣)、清溪媽(福建省龍溪縣)等縣,媽祖真正之祖廟,乃莆田縣寧海衛聖墩之天妃宮反不在內,這點倒是奇怪。
  大陸的媽祖廟由福建向南廣東海邊擴張,向北浙江沿岸擴張,台灣的發展較為特殊,先由海邊繼而內陸,除了原住民居地,幾達每一鄉鎮都有媽祖廟,這是台灣與大陸的發展分別。台灣人信奉媽祖把大陸沿岸更加虔誠熱烈,鹿耳門正統媽祖之爭,北港新港媽祖之爭,印證信徒「輸人不輸陣」的心理,爭相以供俸歷史悠久的「老媽祖」為號召,當然我門旗山人也不例外,旗山天后宮有五尺八吋的軟身鎮殿媽祖,若能考證出正確年代,不紅也難。
  有關旗山天后宮殿媽五尺八吋的「軟身媽祖」傳聞甚囂塵上,為正視聽聽,為此筆者特別請教研究媽祖專家文化大學教授蔡相煇博士,從其覆函及其學術論著「台灣的王爺與媽祖」中得答案:
  「玄天上帝」是明朝政權的守護神,在閩南民間信仰上更是航海守護神,終明之世,奉祀不衰。顧鄭成功寄以水師抗清,子弟多為閩南籍,祀之即有奉明正朔之意。蔡教授並舉現台南延平郡王祠有鄭成功披髮仗劍圖像一幅,以象徵「玄天上帝」在鄭氏心目中的地位。
  蓋閩南人信奉「媽祖」與「玄天上帝」比重相當,前面提到施琅是鄭成功的部將,原先主信「玄天上帝」,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待降清後,若再以「玄天上帝」為主,可能遭清廷疑忌骨子裡暗藏復明因子,施琅捨「玄天上帝」就「媽祖」,繼鄭氏得以掌握閩南人在台灣的民心是可以理解的,而施琅之後的清將藍廷珍、施世驃等莫不如此,凱旋之後均歸於媽祖神助,其理相同。

媽祖略傳
  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O年)庚申三月廿三日,當夜,其母見紅光一道向西北射入室中,室內香氣濃馥,遂生下第七胎女兒,名默娘-媽祖。追溯媽祖的祖先,唐代宗廣德年間,在湄洲有一林披,(祖先原籍河南)育有九子,個個才華過人,到了唐憲宗時,兄弟九人同時出任刺史,因此後人有「九牧林氏」之稱,其中一子林蘊為邵洲刺史,傳其孫林圉(ㄩˇ),再傳林保吉,官至統軍馬使,嗣因年老歸隱故里。其子林孚承襲世爵,官至福建總督,高官顯爵,功勳彪炳,然因樂於山水,乃急流勇退辭官返鄉,甚子為林愿(別號惟懿),官任都巡檢,無意仕進,告老回鄉,過著耕讀生涯,林愿平日樂施好善,頗受當地居民讚譽,人稱「林善人」。
  林愿生有一男五女,男名洪毅,長女名大娘、次女名二娘、三女名三娘、四女名舞娘、五女名痴娘、五位子女皆聰明活潑,唯獨子洪毅體弱多病,藥罐不離身,林善人夫婦時引為憂,有一日,夫婦在道聽堂焚香禱告觀世音菩薩,其菩薩保佑再賜一子,是夜觀世音大士托夢贈丹王氏,自此�娠十月懷胎,未如願產下兒子,倒產下千年來讓萬人膜拜的媽祖。
  媽祖出生時,天佈祥雲,紅光燦爛,官者稱異,更奇的是媽祖降生時,經月不聞啼哭聲,林父因而取名「默娘」,因生得靈秀可人,故甚愛憐。默娘自幼穎慧,年有八歲,入私塾拜師就讀,一讀成誦並能悉解文藝,塾師驚歎,常對林善人推許之。林父遂暗觀默娘平日言行不像一般女孩,課餘不隨兄姊嬉戲,幽默溫婉,尤好研究佛理道經,喜跟乃母王氏夫人焚香禮佛靜默參禪,故兄姊戲稱:「小仙姑」而不名。乃父更覺此女來歷不凡,有空輒請講述儒道佛三教義,默娘充分吸收,得到三教的真諦。
  開保二年(西元九六九年),默娘十歲,朝夕焚香誦經禮佛,宛若佛體轉身。十三歲時,默娘能詩能文博古通今,兼具參禪悟道的慧根。除此,默娘尤喜游泳,湄州近海,不管浪靜浪潮皆能游泳自如。默娘文武全才福慧雙修的聲名傳聞,有天,一鶴髮童顏者,名玄通道人,專程拜訪林善人,林氏以禮相待,特囑默娘拜見求教,道人一見默娘即大讚林翁祖上積大德育此女傑,便留在林家專心傳授默娘玄微祕法,具其得道,默娘獲此良機不負師命,苦心學習而悉悟真義。翌年,玄通道人使告別林家飄然而去,走前嘗暗示林父與默娘「人生機緣可遇不可求,個中玄機自能滲透」。默娘覺知領悟,足不出戶,除早晚定省外,便終日在室精研經典與兵書劍法。
  到了十六歲,默娘練就一身好武藝,經通儒、道、釋三教經典,長於月下舞劍或觀天象,一夜,默娘再庭中舞劍,驀然發現屋古井沖起一道紅光,她即下井查探,見井底有一四方型寶盒,打開一看盒中赫然放一本天書,便攜出天書急告家人,父母兄姊齊集廳堂圍觀天書,這本天書皆古文篆字,家人無法看懂,惟默娘看認一些,但不懂其中奧義,其父告知啟閱需焚香祝告天地,,默娘聽父言即刻沐浴更衣焚香叩謝天地,當天書再打開,紅光直沖天霄,每字如珍珠般發出亮光,她運用秘訣即可看懂真義,獲此至寶喜不自勝,全心全力研讀究理,經此陶冶攻力突破,通靈變化,默娘感天賜其書,下定決心濟弱扶傾消災解厄,尤於助人而備受鄉里推重。(另有一說,默娘窺古井,忽聞神人捧銅符一雙,上有仙官擁護,默娘受之不疑,自適法力玄通,屢顯神異。)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西元九七六年),默娘十七歲,湄洲港內商船遭暴風襲擊覆沉,她下海救人,民間傳說默娘以練就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並能差遣天兵之能力,若有船難,她均能適時趕上救人,因之萬民感恩,口碑流傳。
  十九歲,在九月秋天裡,父母乘船出海,默娘幫母織布,忽覺睏倦,浮載織機上打盹,夢中見波濤洶湧,一船在風雨中傾覆,溺者竟是父兄兩人,默娘即躍入海中搶救,以嘴啣住兄背衣,兩手緊抓父手臂,奮力游向岸邊,忽聞其母呼喚,急忙回應,口一開兄隨之離他而沉沒於惡浪之中;默娘夢中驚醒,向母哭訴夢中情景,母勸他說夢境不足為信,但不久,果然傳來噩耗,父得救,兄沉斃,令默娘痛不欲生,深感劫數難移,於是長齋禮佛,並發誓終生不嫁,已奉侍老父老母。
  默娘二十歲,甫田大旱,她應縣尹之請禱天祈雨,以蘇民困;默娘感百姓災難,義不容辭,道了祈雨法壇,默娘焚香禱告畢,忽見西北方黑雲上升,瞬間滿天密佈,狂風一吹,下起傾盆大雨,萬民歡呼老天賜雨,並齊奔法壇,向默娘叩謝頌德。
  默娘廿三歲收服千里眼順風耳(另述),廿六歲收服蛟龍(另述),其間亦救舟難,擲草樹根化成大杉,漏船得以依附。策鐵馬代楫渡江,眾多救苦救難不勝枚舉,默娘法力無邊,遂被尊稱為「仙姑」或「海上女海」。
  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九八七年),默娘廿九歲,九月九日重陽節,同諸姐登高於湄峰山顛(另一說單獨登山),恍聞空中絲管旋律八因齊奏;欣見鑾輿翠蓋,仙樂飄飄,默娘乃跨雲而上,眨眼之間便昇入雲端,仙童玉女簇擁默娘升天而去,嗣後經常顯聖靈異,飛勝海上,救苦救難,湄州居民感其恩澤,建廟奉祀,尊為「通賢靈女」。
A、收服千里眼順風耳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西元九八二年),是時媽祖廿三歲,經通天書,秘訣與劍法,經長濟世救人,海上救難,驅魔去邪,十分忙碌,正想物色手下以供差遣。
  據傳湄洲西北方之桃花山,盤據兩個惡漢一個紅臉叫千里眼,一個青臉叫順風耳,兩人經常不務正業,到處惹事生非,媽祖便帶著寶劍往桃花山收妖。
  千里衍生了一附火眼金睛。眼到達千里,自封金全,順風耳生成一對長耳,能聽千里之音,是為柳王,兩人本在桃花山上的洞口道遙,千里眼率先知悉南方來了一位皆著寶劍女俠,便令順風耳去山下斥侯,奈順風耳平日鬥千里眼態度傲慢不滿,何以兩人稱王,他要聽令,越想越氣,便在一顆大柳樹睡覺,媽祖到時聽到鼾聲大作,叫醒順風耳,他拿著月槍要走,媽祖阻擋去路,便舉槍刺向媽祖,媽祖略閃,劍稍一挑,月槍即脫手,心如不妙要逃,媽祖一踢便翻身倒地,媽祖取了綑仙索把順風耳綁縛樹下,問了千里眼在哪?媽祖即上山洞,見一紅漢睡臥在一張石床上,媽祖喝醒千里眼,她忙掄起大斧迎敵,媽祖揮劍如花,千里眼不敵,正思逃走,媽祖叫道:
  「千里眼,若你願降服,立誓永供我差遣,我絕不殺你。」
  千里眼一聽到媽祖不殺,乃叩地謝恩說:
  「只要仙姑饒我性命,永供差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於是,兩人告終歸順媽祖,成為其有力手下。
  「另傳媽祖經過桃花山,兩人鬼靈(註)見媽祖貌美可人,向媽祖逼婚,媽祖像兩人挑戰,若媽祖敗就做她們的妻妾,結果媽祖大勝,兩人祇得乖乖坐媽祖部下。」
  封神榜第九十回:「子牙提神荼鬱壘」
  神荼為桃精(高明),鬱壘為柳怪(高覺),附在軒轅廟神像上成精作怪。江子牙為破兩妖,派出楊戩平妖。
「楊戩執定另旗下帳,把後隊大紅旗令二千桿,令三軍麾旗,又另一千名軍士擂鼓鳴舍,悅然有驚天動地之勢。......用旗招展,使千里眼不能觀看;股鑼齊鳴,使順風耳不能聽察。」
  註:千里眼是離婁,順風耳是師曠,兩人皆是「封神榜」中殷紂王的部將,當百面同囉,令師曠(順風耳)不聞此事,以三千面繡撫遮了兵陣,令離婁(千里眼),殷紂王少了兩位其才耳目,遂兵敗如山倒,千里眼與順風耳壯烈犧牲,其魂魄在桃花山遊盪,化作鬼怪危害人間。
B、收服蛟龍
唐太宗雍西二年(西元九八五年),當時閩省一帶春夏多雨,洪水氾濫,農田淹沒,百姓流離失所,地方官吏束手無策,求助媽祖,媽祖焚香祭,祈禱完畢,忽聞天空一聲雷,一條蛟龍自水中躍起,騰雲欲逃,媽祖乃放出一道紅光緊追不捨,蛟龍自知難逃,乃回頭敗伏媽祖面前,從此鎮守東海,保護舟船。
C、大道公拼媽祖
民間傳說的「大道公拼媽祖婆」有如「桃花女鬥周公」。最罕見於送人劉克莊的風亭廟記:
  「妃以一女子,與興隆真人同時奮興,去而為神。」
  大道公,本名吳木,又稱吳真人,逝後與媽祖一樣被封為「保生大帝」。
  傳說中大道供有意娶媽祖,媒神撮合此姻緣,並自許出馬必定成功,享不到立遭媽祖拒絕,媒神頗感失面子,遂向大道公挑撥,起初大道公不信,媒神嘴利煽惑,大道公信以為真,因而結怨,互相放話挑釁。
大道公三月十五聖誕,媽祖婆吹大道公紗帽。三月廿三日媽祖婆聖誕出巡,大到公亦如法泡製,喚雨沖掉媽祖臉上花粉,一個呼風,一個喚雨,互相「堵臭」,而農曆三月梅雨帶風極其普遍,而好事者添上這一則趣聞,固有「大道公風,媽祖婆雨」之語。
至於媽祖婆拒絕原因,乃是偶見羊母生羊子之痛楚難當,故對婚姻之事興趣缺缺。
考證媽祖與大道公出生之年,媽祖要大的多,相差達十九歲(媽祖西元九六O年,大道公西元九七九年),求婚不遂絕無可能,媽祖飛昇得道時,大道公只不過十歲,哪來媒神說媒,此乃製造的傳說甚明。
參考書目:
一、台灣使槎路 黃叔璥著 台灣文獻
二、裨海紀遊 郁永河著 台灣文獻
三、東槎紀略 姚瑩著 台灣文獻
四、東征記 藍鼎元著 台灣文獻
  五、平台紀略 藍鼎元著 台灣文獻
  六、台灣府志 高拱乾著 台灣文獻
  七、台灣農業史 吳田泉著 自立晚報
  八、台灣先民奮鬥史 鐘孝上著 自立晚報
  九、台灣開發史 林再復著 自印
  十、閩南人 林再復著 自印
  十一、客家人 陳運棟著 東門
  十二、明清台灣碑碣選集 林衡道監修 
  十三、發現老台灣 必麒麟著 台原
  十四、台灣拜壺民族 石萬壽著 台原
  十五、震瀛採訪記 吳新榮著 遠景
  十六、南瀛平埔誌 劉還月著 台南縣文化中心
  十七、台灣開發與族群 簡烔仁著 前衛
  十八、台灣文化誌 伊能嘉矩著 中譯本
  十九、台灣地名研究 安倍明義著 武陸
  二十、台灣早期歷史研究 曹永和著 聯經
  廿一、蕉城人物誌 江明樹著著 蕉城雜誌
  廿二、蕉城人文關懷 江明樹著 蕉城雜誌
  廿三、旗山發展史 盧文科撰著 高縣文獻十三期
  廿四、媽祖傳說 林明峪著 聯亞
  廿五、媽祖信仰 李露露著 漢揚
  廿六、聖母媽祖 尤增靜著 自印
  廿七、千年媽祖 姚孟嘉著 漢聲
  廿八、魍港媽祖 李岳勳著 蚊港太聖宮
  廿九、台灣的王爺與媽祖 蔡相煇著 台原
  三十、大甲媽祖進香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卅一、台灣宗教藝術 劉文三著 雄獅美術
  卅二、佛像之美 莊伯和著 雄獅美術
  卅三、旗山郡要覽 莊英章 提供

認識台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