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源作品欣賞


蕃薯寮街(旗山鎮)百餘年來滄桑史

(曾茂源,2000.6.1,蕉心社刊)

  清朝初葉年間,羅漢外門蕃薯寮街,居民大部份聚集在吳家大厝周圍,形成一座經濟商圈,經營農具與民生必需品。商號以及住宅圍成數十戶人家,其餘零零落落散居各方,天后宮媽祖廟前,最早開發的蕃薯寮街本街已有約二百餘年建築老街道歷史,土地公廟右前方,莊厝前巷仔頭(渡口)唯一通往旗尾庄交通要道,草鞋庄呂厝附近,洪家第一舊唐,竹峰寺觀音佛祖廟四週,龔厝右後方,苦苓腳一帶,頭林庄等形成蕃薯寮社區。

  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年)日本官吏駐鎮,設置官署,改隸蕃薯寮廳,治理地方行政業務,隔年十一月創辦成立蕃薯寮公學校,蓋起簡陋竹子茨教室,開課教導當地孩童,學習日文課程,入學孩童由國小一年級開始上課,班級學生年齡不一混同上課,攙合八歲至十五歲學童,上課還遺留清朝習俗,男孩童赤足穿著黑色台灣服裝,頭上留著長長髮辮上學校,學習算術及日文?????五十音??(花)??(旗)

  當時官署領導者,初步踏入蕃薯寮街,觀看地方上四周環境穢亂,建築物房屋座落,紊亂不堪,為改善社區居住環境,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著手規劃,按照地形地物重新設計,一座整齊劃一美觀商業山城於焉誕生。

  另一方面台灣人民建築房屋,重視方位習慣,將勘與學理溶入其中,測定吉宅方位,坐北朝南,避開冬天刺骨寒風入侵屋內,驅逐溫暖旺氣;而坐西看東房屋,面對晨曦陽光照射帶來光彩,照耀入宅旺家運。

  地方官吏考量將來地方上發展,誠摯宣示政府政策,登門拜訪地方上首富吳家望族,廣泛徵求意見,協調討論地方未來發展,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無畏精神,希望吳家長老能摒棄私見,將大厝左側拆除部份開道路,以境主天后宮媽祖廟大殿,後面壁堵看齊為準則,南北方向打通一條大道,商議結果氣氛十分融洽,將拆除部份房屋開闢道路(今之中山路大道)繁榮地方。

  社區百姓逐步認同整體營造,導入新觀念,達成蕃薯寮廳人民共識,廢棄自主建築法,官吏當局,要讓新面貌呈現在大家面前,將吳家大厝左側及後方各規劃八米大道,以便將來社區發展,讓人馬能暢通無阻,做為示範。

  明治三十一年間(一八九八年),按照官署初步道路新法規,開始拓寬道路,改建整齊並排商業店鋪,走廊部份另設計,採自旗尾山麓砂岩石材,砌成石拱圈亭仔腳厝商店街,另一方面又可蔽雨遮日,當年蕃薯寮街美觀整齊特色亭仔腳厝,為台灣建築史上稀有建築文化一大特色,留下光輝燦爛一頁,(今台灣博物館內牆壁懸掛當年完整照片一幅)

  民國八十二年間左右,為繁榮地方,需要拓寬道路,將中山路及華中街整排亭仔腳拆除,獨一無二優美百餘年亭仔腳史跡,終於功德圓滿,拓寬道路改建洋房大樓,唯一能代表早期稀有特殊建築文化,旗山「瑰寶」之一,已消失無蹤,最能引誘外來旅客及大專生參觀研習優美的觀光景點,今已蕩然無存,為旗山鎮無法彌補的大損失,除了在陳舊的照片上可緬懷觀看到外,平和街及復新街還遺留一小部份蛛絲馬跡可追尋。

  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旗尾製糖株式會社,展開籌備植蔗製糖計劃作業,首先第一要務工作,必須先建築運輸原料甘蔗鐵道,計劃就緒,即派遣人馬實地勘測地形,選線審察研究完成後,翌年民前三年(一九0九年),著手招募大批外地勞工,展開在荊天棘地荒野,辛勤勞苦建築軌道基礎工程,彌後鋪設鐵軌,勞工們暫時就近在工地附近,搭起簡陋草寮棲身,安頓眷屬暫居。

  旗尾製糖株式會社,全線產業鐵道,總長約100公里(台鐵資料為39.4公里),東線由竹頭角經由美濃至旗尾會社,南線彌力肚經由手巾寮至旗尾會社,北線月眉大林圓潭仔經由旗山進入旗尾會社,尤其西南線由竹頭角經由旗尾旗山至大樹九曲堂,數年後廠方始提供車廂載運旅客及商人,再輾轉改搭縱貫鐵路往台北高雄方面,南線轉換搭乘往屏東枋寮縱貫線鐵道。

  另一方面旗尾製糖株式會社,需要幅員遼闊種植原料甘蔗(火田)地,著手辦理雇用農事工人,開墾荒野原地數百公頃蔗(火田)地,在手巾寮、彌力肚、月眉圓潭仔等地動工,勞工們深耕易耨,任勞任怨努力工作開墾蔗園,如此龐大人潮湧入,駐紮蕃薯寮街,為製糖會社堅忍不拔的產業工程奮鬥,川流不息的勞工們賺取工資到蕃薯寮街上,採購消費,商賈利市喜溢眉宇,為第一波「綠燈」雨露均霑。

  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年)晚鐵道鋪設後三年,會社開啟第二階段作業,創建規模巨大雄偉的壓榨製糖廠房工程,在廠房右側築造堤岸,下埋設溝渠引導清澈旗尾溪水入廠儲備使用,廠房開始作業配置安裝壓榨原料蔗的重機械,試車成功後產業製糖會社,于大正三年左右(一九一四年),由竹仔門發電所輸送電力供應開始正式開工,也照亮了蕃薯寮街天空,開始大量採收原料甘蔗,又帶動了另一批勞工,由產業蒸氣小火車(五分仔車),一載接連一載裝運甘蔗送到廠房壓榨製糖,出品台灣唯一最高級角砂糖及特白砂糖產品,運回內地(日本)及外銷世界各地,一年復一年的採蔗製糖,蕃薯寮街已富庶一方,帶來第二春「綠燈」欣欣向榮。

  離今百餘年前製糖會社,創立初期往來旗尾與蕃薯寮街之間,尚未開闢交通要道,必須依靠竹筏渡過旗尾溪及旗山溪兩溪,身上須攜帶手電筒備夜晚歸程照明使用,經由「渡口」(今永福街一號舊稱巷仔頭),進入蕃薯寮街,這是往來兩地唯一古道。

  蕃薯寮街尚未蓋起洋樓之前,日本移民已遷到蕃薯寮街(今中山路及華中街十字路口一帶)營商與開創印刷所業務,街民稱呼為日本街,當地百姓稱呼日本人為內地人,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年)間左右,蕃薯寮街街民驚喜心情,頭一次目睹現代化的新科技產品,小小一粒玻璃球能發亮照明室內的電燈泡,百姓的好奇眼光,目不轉睛注視,良久不散。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官署重新整體規劃設計都市藍圖逐步開發蕃薯寮街,在竹仔門發電的電力輸送供應之下,街民喜出望外的有了新希望。

  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蕃薯寮街,改隸旗山街數年後,當地紳耆陳順和先生榮膺旗山街長,事後將座落在鼓山麓下,一筆私人所持有約三四八頃農耕地,捐獻給日本皇軍當做操練兵馬軍事用地,官署另釋出一筆精華地段,東側規劃列入商業建地,(今中山路彰化銀行一帶及對面藍天冰果室起)並排整體仿造巴洛克建築風格洋樓建築物地段,按照設計藍圖範本,於大正十三、四年旗山街迅速成長,自來水公司於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創立,旗山街開始大興土木蓋起洋樓大廈,大正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同時期練兵場東側商業地段,也不落人後,同樣步驟興建一整棟二十間,仿造巴洛克建築風格,美侖美奐二樓大廈,媽祖廟後地段,也開始同款式樣建造,陳老街長奉獻給日本皇軍的農地,街民稱呼後壁田,事後改稱練兵場的由來,今第三度更改為旗山公共體育場。

  大正年間,今華中街直往登石階上鼓山頂山腰,內地人開闢一座壯觀的神社,供奉日本人參拜的主神,天照大神(今改建孔子廟),從山麓下登石階兩旁豎立石燈數十對,整齊美觀排列著至神社前廣場,來神社膜拜者,祈求庇佑,神威降臨,普照天下蒼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另一部份開闢休閒散步區及射箭場等,再從右邊旁道往上靖國神社,參拜為國家捐軀的忠勇戰士,再往上參拜卅三位忠勇義士墓園,內中奉祀三、四位本地人及二三十位日本軍人及警察,再登階數十層至山頂,豎立卅三士紀念碑,居高臨下盡情飽覽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風景全貌,山明水秀,綺麗風光構成一幅美麗圖晝,美不勝收,旗山風景一覽無遺,如世外桃源,盡收眼底。

  依照慣例道路命名,路比街寬闊,但是華中街十五米寬道路,比中山路十一米道路寬出四米,為奇特現象,在同時官署特別考量未來地方人口遽增,車輛成長,在神社祭典期間,擠滿人潮,湧進參拜,車輛堵塞,神輿下街遊行需要有廣闊場地,讓神輿有空間旋轉活動,而特別規劃設計該街道。

  民國十六、七年(一九二七、八年)左右整體嶄新旗山街面貌,仿造巴洛克式二層大樓落成後,旗山街景觀已煥然一新呈現在街民面前,山城家家戶戶燈火通明,人民喜躍若狂,道路兩旁架設電線桿,安裝照明設備,讓夜行人馬路上遊蕩逛街,營成一座不夜城市,娛樂場所酒家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冠蓋盈門,鴻圖大展,笙歌通宵達旦,歡樂聲音四起,盛況空前,人力車馬不停蹄,在大街小巷穿梭奔馳,街民生活更加多采多姿,百業生意沸騰造就旗山街,第三波「綠燈」舒筋活血。

  西元一九四二年大東亞戰爭中末期,國事蜩螗旗山街經濟受打擊,百業蕭條物資奇缺,生活必需品,必須共同配給購買,娛樂業已窮途末路歇業數家,為旗山街民帶來第一波「紅燈」,經濟滑落,動蕩不安。

  民國卅四年(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初期,全台人民萬眾歡騰,喜悅心情,手上舉著日本小國旗,蔚成旗海,迎接來台接收官員,台灣人民終于回歸祖國懷抱,在另一方面從海外回歸的台灣人日本兵約量三十萬人,人口急速增加,(同時人口約六百萬人)各地重工業廠房,被盟軍轟炸破壞不堪,各地農田荒蕪尚未復耕,頓時失業人數俱增,戰後窮困、飢餓、紛爭,一言難盡。

  陳儀的駐軍,大部份未受正規的軍事教育,其中多數官兵又不識字,軍容惡劣,軍紀尤其敗壞,攜槍帶械欺凌百姓,詐騙商人形同毫無軍紀的半路兵,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文化教育,人民生活水準及生活習慣,迥異中國人民數十年,又因語言隔閡,發生衝突恫嚇,威脅人民不法的行為,時有所聞。

  台灣百姓在惡劣的環境之下繼續生長與奮鬥,各地所發生事件人民目濡耳染,百姓無法申訴發洩,因各政府機關主管科長要職一律由陳儀官員屬下取代,人民把所有怒氣蘊藏在心中,埋下陰影,陷入絕境。

  政府機關要員,目睹台灣為一塊富庶的樂土,工於心計搜刮糧食私運回中國,搞得烏煙瘴氣,造成社會危害,百姓更加怨聲載道,通貨膨脹,一日三市,物價大波動,盪了「七溶入溶」經濟大崩潰,舊台幣四萬換成新台幣一元,民不聊生官員極盡奢靡,陳儀政府的腐敗、貪污、無能,百姓美夢成空。

  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台北緝私香煙事件,引爆台灣全島發生舉世震驚的「二二八事件」,如骨牌效應,埋在心中積怨四日中波及全台灣,帶來旗山街第二波「紅燈」生活陷入谷底。

  光復十八年後民國五十二、三年間,台灣青果社旗山地區香蕉產業工程,發榮滋長,展開空前未有的經濟功能,大量外銷東瀛,為台灣經濟帶來大繁榮,換回大把大把外匯美鈔,再度牽動旗山百業復活,旗山鎮農會金融業務存款,急速增加數億,在台灣農會界金融業務,評定為模範農會楷模,存款業績榜首。

  載運香蕉貨運卡車,近百輛日夜馬不停蹄奔馳,蕉園與高雄碼頭之間,娛樂業復甦,重整旗鼓,美女如雲的公共茶室林立,為旗山鎮發揮第四波「綠燈」。

  好景不常,今天旗山鎮人口外流嚴重,總人口數不及五萬人,已沉寂二三十年,「南二高」高速公路延伸到旗山、高雄到旗山車程不及卅分鐘,未來可能變成高雄方面富商鉅賈的後花園,老人安養城鎮,令人憂心如焚。

  盼望政府單位重視旗山鎮的衰退,再營造旗山鎮,可利用優美景觀,旗山溪卵石舖疊二公里餘護岸邊緣,開闢一系列世界創舉的百餘座雕像,「長堤走廊彫塑公園」及親子多功能休閒活動公園,吸引外來觀光客蒞臨參觀,帶動商機,讓第五波「綠燈」興旺蕉城。

  其次旗山鎮公所經濟窘迫之下,可延聘富商鉅賈財團共同合資或由財團獨資承租開發二三十年,租滿後歸屬鎮有財產,或者捐贈參加雕塑作者十公尺園地,而雕塑家無條件回饋地方贈送一座雕像做為永久紀念,而為作者做生平簡介園地,又能提昇後輩子孫文化素養,增加旗山繁榮。


回作家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