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六月作品欣賞


回作家首頁

       


左:老街南段/右:老街北段(攝影:柯坤佑)

*

  提到旗山,人們幾乎都會與香蕉聯想在一起。「哦!就是那個香蕉王國喔。」
  六十年代,旗山的香蕉的確替政府賺進可觀的外匯,因而打出了響噹噹的香蕉王國名號,也因此把一些可傲視台灣,深具古意的歷史景觀給淹沒了,銀子似乎總是較文化要受人們重視些。近年幸經地方一些有心護衛鄉土的有志之士大聲疾呼,銳意宣揚旗山一些值得緬懷的舊風情,這些迷人的景觀才又漸漸受到各方垂注,提到旗山老街,聽者似乎也不致露出過於茫然的眼神了。
  旗山老街位於華中街以南的中山路段,它且由兩段建築風格完全不同的街屋形成,南段稱石拱圈亭仔腳,北段為洋牌樓。前者富鄉土拙趣,後者則洋味十足,旗山老街令人著迷也就在這種土洋交融相互輝映成趣的調調。

老街北段(攝影:柯坤佑)

  日治時代明治年間(1901~1908),蕃薯寮廳(旗山舊名蕃薯寮)第一任廳長石橋亨甫上任,即推行整體營造的造街計畫,以旗尾山麓的砂岩石材打造,街面由閩南式平樑亭仔腳(亭仔腳即騎樓)改為較美觀之圓拱形的石拱圈亭仔腳。其建築是利用重量堆積的原理,由31塊砂岩石塊堆砌而成,拱形部份由15塊馬蹄形石相疊,中央的拱心石較大,串接整個石拱圈,形成古意盎然的迴廊,為西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特有工法。整個石拱圈的表面完全保持石塊原來的土黃色調,樸拙又不失雅致,為全省獨一無二的建築樣貌。


老街南段(攝影:柯坤佑)

  1925至1930年昭和年間,糖業開發帶來經濟繁榮,於是日人在今中山路二保三保段進行第二次市街營造計劃,旗山最負名望的首富吳萬順家族率先起造,其他地方士紳跟進陸續蓋成。街屋的建築風格係仿歐洲巴洛克洋樓樣式,均為兩層樓,強調柱子、門窗、窗檯的造型,而最特別的是立面山牆的裝飾,山牆的紋飾圖案常見花草鳥獸,也有以文字(漢文、日文或羅馬文)凸顯家族姓氏。整條街屋一氣相連,富麗壯觀,有學者名之為「台灣洋牌樓」。此段洋牌樓係面東而建,由北而南共有十六姓氏人家約卅個店面(吳家即佔了五個店面),布莊、服飾店、皮鞋店、鐘錶店、診所、冰果店等各種商品應有盡有。
  牌樓中段永福街口矗立一棟三層樓建築,為旗山農會(早年稱為旗山鎮合作社,最初配合造街計劃也只蓋兩層樓),而老街東側則有一座超過百年的古老建築,是建於嘉慶年間(1816~1824)的天后宮(媽祖廟),前庭石階是從福建運來整塊青斗石所鋪成,正門兩旁有一對造型可愛的石獅子,廟宇內各種斗拱層疊,剪黏壁飾華麗,廟前立有一方乾隆年間為禁絕流棍(流氓)的石碑,整座廟宇外觀雖不算宏偉,但顯得肅穆莊嚴,為居民祈福心靈寄託之所,亦為聚落之聚會、告示、市集的中心。天后宮旁原有一家老戲院即旗山戲院,今已改建成商場。老街最北端的華中街十字路口,有家老字號的枝仔冰城,芳華七十五,許多旗山人是吃著它的冰品長大的,已成了旅居他鄉遊子難以抹滅的共同記憶。



左:畫家呂浮生/右:畫家曾茂源(攝影:柯坤佑)

  要觀賞這段洋牌樓老街,最好到街對面「仰頭」看過去,方能領略到近百年前整條街「山頭」林立的不同凡嚮。值得一提的是這條老街上,街頭街尾各有一位「駐街」藝術家,石拱圈亭仔腳處,畫家呂浮生先生從年輕時即在那裡以畫人像為生,數十年如一日,而他在畫藝上的成就卻鮮為人知,他可是全國唯一獲得全省美展膠彩畫永久免審查獎的國寶級素人畫家呢。另一位則「駐」在洋牌樓北端第一家藍天冰品店,被雅稱為全能藝術家的「老頑童」曾茂源先生,他能詩能畫,也擅書法竹木金石彫刻。兩位藝術家堪稱為旗山老街的「鎮街」之寶,大家在賞遊老街之餘,不妨亦順道造訪兩位藝術家,欣賞他們的藝術作品,當更有不虛此行之感。



左:小火車站/右:石拱迴廊(攝影:柯坤佑)

  提到老街,不能不順便提一下坐落在中山路最南端的小火車站。1908年旗尾製糖廠成立,植蔗、製糖、建產業鐵道,旗山小火車站於1910年應運而生,五分仔小火車在那裡穿梭風光數十年。它與其它許多小火車站有別的是其造型特殊,外觀融合了維多利亞歐式和歌德復古式的建築風貌,八角錐體尖塔式的屋頂及魚鱗片式的瓦是最大特色,車站雖小,卻顯得十分優雅,與數十公尺外的石拱圈亭仔腳相映成趣,都可算是蕉城的建築「代表作」。
  隨著時代變遷,繁榮地方及拓寬道路等需要,老街的保存或拆除往往成了地方上最大的爭議點,論戰結果,有些得以倖存,有些則難免落到拆除的命運。旗山老街也無法避免這種爭戰的宿命,目前的狀況是,中山路及華中街的石拱圈亭仔腳拆了,在平和街及復新街尚保留一小部份供人緬懷它的樸拙之美。鐵道早已被廢的小火車站,在經過地方文史工作者努力護衛下,總算保住了老命,目前在整修中。至於那段洋牌樓,算是台灣老街中的幸運兒,它們至今仍完整且有尊嚴的屹立在中山路上等待老街再造,昔日風華再現應是可期的吧。(攝影:柯坤佑/模特兒:旗小三孝小美女)

*

  讀中學時,有位家境富有的同學洪愛惠,經常請我們到她家玩,第一次看到那座華屋時,哇!對我們這些住在土埆厝的鄉下孩子來說,那排場簡直就與書上寫的皇帝居住的宮殿一樣富麗堂皇。它,就是旗山赫赫有名的洪厝巷。
  旗山是一個境內(國內)移民的社會,從明鄭時期先民移入開始,這裡已有魯凱、布農等原住民聚居,接著閩南人、客家人及外地來的商賈、勞工、軍公教人員等紛紛進駐,形成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社群,因此在居家建築風格上,也形成一種「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風貌。
  細數旗山地區現存的老厝還真不少,限於篇幅,僅在此略為介紹一下:
  前面提到的洪厝巷,位於延平路,以我手邊的資料來看,或許是旗山歷史最悠久的老厝。它建於1727~1732年間,是傳統閩南四合院,二進二包,格局完整。主人洪見萬先生對建材、工法、裝潢均極講究,蓋得不盡如意可以不惜花費拆掉重來。因此其廊上斗拱、屋架彩繪、窗櫺壁柱,無不精彫細鑿,使得整棟屋宇看來金壁輝煌自不在話下。它尚有一台灣僅見的創舉,即在後棟祖祠龕內,特請藝匠彫刻六座高約一米的祖先彫像供子孫緬懷,足見其用心之細。惟洪厝巷目前處於封閉狀態,不對外開放,想一睹該老厝當年風華,怕一時難以如願。
  在旗山市區內,著名的老厝尚有吳厝,位於中山路(老街附近),是旗山名人吳基福先生的舊宅。吳家數代出了廿幾位醫生,風光無限,不過老宅因缺乏管理,其間堆滿雜物,如今看來,頗有繁華落盡的滄桑感。位於文中路上的蕭厝,為詩人亦即旗峰詩社創始人蕭乾源的故居,屋齡與老街的洋牌樓相當。蕭厝亦受巴洛克風格影響,山牆立面則屬於台式牌樓樣式,二樓內縮,留有露台,相當雅致。蕭厝今已易主,外觀尚保持舊觀,未來則命運未卜。位於永福街和延平路口處,有一棟華麗的四合院,是油商莊塗先生的宅院。莊厝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其馬背和山牆鵝頭墜飾及孔雀石彫之美,走進莊厝,有種進入時光隧道的感覺。


溪洲陳厝/攝影:柯坤佑

  旗山市區外的老厝不勝枚舉,比較有名的有大山頂蕃社的張熹、郭宅,溪洲莊內的郭厝、陳厝、李厝、黃厝、江厝,口隘陳家老宅,中正里的鍾家老厝等,屋齡都在八、九十年左右。這裡我略介紹一下比較特別的溪洲莊中洲路上的陳厝。陳家祖先百年前由嘉義流浪到溪洲替人做長工,胼手胝足,創造出一份可觀的家業,蓋了一棟三進三落(三伸手)的宅院。陳宅無論是山牆、馬背或樑柱壁飾,具見彫飾之華美。最特別的是其祖堂大門兩側,從屋頂牆壁到山牆馬背的裝飾,都各異其趣,如一邊飾以剪黏藝飾,另一邊則飾以跤趾燒(前者保持尚完整,後者則被盜挖破損嚴重),連窗櫺的大小規格裝飾也有「互別苗頭」的味道,與當時講究對稱原理的傳統建築大相逕庭。會有這樣「離經叛道」的另類格調,據說有段陳家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關於這點,恕筆者亦無可奉告,且留給觀者一個「為什麼?」的想像空間吧。
(本文參考資料:尊懷文教基金會「旗山文化導覽手冊」、「旗山奇」網站)

(原載 90年8月號 台灣月刊)


相關文章

回作家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