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集】【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南旗山寺廟、山區半日遊(下)

  溪州最早建立的較出名公廟就是【溪州鯤洲宮】,因為他是位於部落中央大道(中洲路)邊,尚在重建中的【溪州鯤洲宮】也應是溪州地區最壯觀宏偉廟宇。由內部碑誌篇額找不出一面古篇,依目視正門門楣上那塊民國三十四年的【溪州鯤洲宮】篇應最早古篇,還有他正殿內的令旗。該廟內祀北極玄天上帝、五府千歲。北極玄天上帝代表明鄭遺民,而五府千歲確是清末、日治、民國初南台灣人喜歡分香祭祀的神明,因此可以看出溪洲的開發始於大山里,次則鯤洲里,然後延南而開發。
  南旗山溪洲各里除「大山」、「中寮」、「新光」、「南勝」外,均有一個「洲」字,因為這些「里」均濱臨楠梓仙溪,耆老稱,先民是將沙灘開墾出來的,日治以前,【旗山大堤】堤防只有築到旗山橋,溪州並未築堤,而這些「洲」里大半雨季是必受洪水之肆虐,雖不至於造成人命喪亡,但那種豪雨來臨必享受積水住、行不便之苦,至今仍難以忘記,但也因楠梓仙溪汙泥經年累月在此淤積,造成溪洲土地適合種植香蕉之美好環境。
  三十年未見的【鯤洲宮】前古榕,古榕已由壯年走進老年,顯得更壯觀,北高雄六十年代擁有非常多的大樹,尤其鼓山上,但在過度開發及一些自命建設功臣無名催殘之下,一一應聲而倒,在我們的記憶中消失。當我與【鯤洲宮】的古榕再見時,內心為之震動,溪州不愧為「文明家園」,在目前社會功利薰心之下,在溪州人眼中,古樹價值超過千萬土地,實在可佩,看到小商人與里民悠閒的在古樹庇蔭之下活動者,這是萬金難買此景。(下圖為鯤洲宮及廟前古榕樹)


(柯坤佑攝,2003.6)


  走訪【龍鳳山清水寺】,據廟內石碑記載,距今二百四十年(以民國八十五年建新廟立碑記,往前推算)【清水祖師】原是路竹鄉新園村陳靈明奉祀,五代孫陳通遷田寮大丘園,後遷至大山里「頂蕃社」。清咸豊八年(1858)左右本莊曾文連更至泉州「擺東」包回香火在合香,加持神力。
  而【大山祖師廟】之記載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大祖由黃家模孔奉祀,而二祖由李家祖先奉祀。【大山祖師廟】與【龍鳳山清水寺】所拜的主神就是「清水祖師」,如果依祖廟來源去解釋,他是「安溪人」的守護神,在高雄舊大型部落,經常可以看到他的廟宇存在,至於舊部落是否完全由福建安溪遷來,我的田園調查,並不確定。
  大山里舊稱「頂蕃社」,也就是說是先民「大傑巔社」居住地,後「搭樓族」也曾進入開墾;所以說居住溪州最早的人類就是平埔族,「頂蕃社」的人到那裡去了呢?考古學者曾在大山里的山腰挖出二千年人類古遺址遺物。北屏東的「搭樓族」及北高雄的「大傑巔社」,並沒有拜神廟的習慣,這點在高雄縣是他與內門、甲仙的台南移入西拉雅族不同的地方,據說,他們的祭大地之神,而以溪石為代表,並行祭天。旗山最早出現古地名是「施里」,「施里」是平埔族語,意義「祭地」,旗山可能就是當時大傑巔人聚集祭拜上天大地之地方。
  旗山市區內「祭地」有沒有建立建立「聚落」,至今尚未發現聚落記載。漢人進入時,據晨星出版社白棟樑【平埔足跡】考証,中部平埔族重視環境「乾淨」,漢人為了讓平埔族討厭這塊土地,以丟屍,葬墓,甚至於就是在那「大便」,就可輕易讓平埔族放棄這塊土地。台灣的開發是由南向北,我認為北高屏的平埔族是被漢化最徹底的「先住民」,但是很可惜,到大山里找不到我的祖先的「蕃跡」、「蕃蹤」。
  據附近居民稱,大山里有兩間【清水祖師】廟,一為大山【祖師廟】,一為龍鳳山【祖師廟】,為什麼一里會有兩間拜一樣的「公廟」,緣於村民因為誰是「正統」之爭,所產生的,這與鹿耳門【天上聖母】,內門的【觀世音菩薩】倒有雷同,這對我來說不是要點,而是神明的迎奉史料。
  由廟誌看後,倒覺得他非常有趣,因為現在研究台灣史的人,大部份分析,在路竹、湖內的「大傑巔社」在明鄭時,遭受漢人侵入,土地遭掠奪,往內山遷移,路線就是阿蓮、田寮在旗山溪洲、內門落腳,然後失蹤。溪州【祖師廟】主神迎奉入溪洲路線與路竹平埔族是非常的雷同,這是台灣廟宇沒有見過的記載。
  清誌中的記載,一直說明教育「平埔族」的漢化,而且清朝採「以蕃制漢」政策,既然蕃可以制漢,在滿人皇帝眼中,漢人地位沒有比蕃高,但是因「蕃」較「憨厚」,又沒有文字,處理財產經濟能力當然就輸給漢人,為求改善生活環境賣典土地是必發生,有些人沒有了土地重新進入偏荒地帶重新開墾而已,因此我不認為被壓迫遷移,所以路竹平埔族遷田寮,再遷溪州的研究論說,如果與【大山祖師廟】奉祀路線有相同情形,這是巧合,也可能因此被學者引用。
  而我的看法,溪州大山二千年就有「大傑巔社」,後來於乾隆廿七年始因防甲仙(東阿里關)生番出草,清廷召大傑巔社人百人為隘丁到六張犁隘口駐守,「大傑巔社」因此往北移十多公里。說到此,非常有趣的事,而當「大傑巔社」青壯受命前往「口隘」守隘時,同時【大山祖師廟】記載漢姓人隨即進入溪州,甚至於【溪州雙龍寺史蹟】記載:「大傑巔社」離開前廿六年(乾隆五年),郭光朔已經身負金身渡台築居洲仔庄郭家大厝內發展,而【溪州朝天宮】更大膽記載,四百八十八年【三媽】已隨先入到了溪州。
  如此記載,等於「大傑巔社」人是因漢人的進入而遭清廷強制放逐到「口隘」守隘,土地任由漢人接收墾殖了,有誰能告訴我此疑點?清朝原先對平埔族「守隘」是有待遇的,即使後來為了節省庫銀開銷改「置番屯」,也不可能要他們無條件放棄舊有產業,這是自古以來中國歷朝對邊民沒有的政策,即使對我的祖先「憨蕃」他能如此狠心嗎?而且南部平埔族只有「助清」並沒有「反清」前科;照理滿清政府會遴選青壯前往「守隘」,老弱仍守家園,如土地因經營不善自願「典租」或遭受漢人「欺騙」蠶食了,再舉家隨往是有此記錄也較可行,但是目前旗山、內門「大傑巔社」人確是完完全全消失了?要知道,日本據臺初期,對台灣這塊新土地,因受不了瘴厲之毒的是冤死多少人,清朝居一方大位之官員來台能平安回中國已稀,閩、粵人來台冤死更恐怖,當時的旗山可不是漢人稱讚的「鳥語花香」世界,而是「鳥不語花不香」的惡地,平埔族在旗山消失,很抱歉,容我說句重話,是大家健忘或者是自卑心太重,難不成「往事不提起」。
  如果以現在地圖來看,楠梓仙溪經過了旗山到了武鹿坑,並沒有直走,很奇怪在沒有阻礙之下,來個三十五度往東流納「美濃溪水」,到半部又直下,但到了舊「荖濃溪」口,匯集吉洋溪水,又走西向三十五度到了新光里,才轉回直下。簡單說楠梓仙溪在溪州應該走現「中洲路」下「下淡水溪」,但沒有,他在溪州變成一個「大肚型」河道,溪州土地就是楠梓仙溪所懷的「嬰兒」,時時在接受母親養分濟助,怪不得溪州環境那麼得天獨厚。如果這塊土地是在清乾隆年間才產生的「溪中沙洲」,也引來漢人,當然溪州只有漢人沒有平埔族的血統就不容置疑了。


  溪州尚有【竹圍天木宮】,【竹圍天木宮】主神是一個非常本土的神明,依建廟石碑記載,於清嘉慶十五年(一八一0年),先民入墾時,庄中即長了一棵茂盛的茄苳樹,並曾顯靈救庄之危難,到了道光十七年(西元一八三七年)時,庄民呂準娘首獲神指示,要求雕塑金身祭祀,呂準即依出現在他夢中神明的面貌雕了金身奉祀於茄苳樹下,庄民尊稱:「杜府千歲」,爾後「杜府千歲」屢有靈驗,庇佑庄民,民國六十二年庄民發起募款建廟。
  耆老稱,該宮前茄苳樹很久以前就長成數人抱,但數年前忽然有枯萎現象,首先由上方原本茂盛枝葉首先折損,於是庄民利用生日當天,請示神明因由,「杜府千歲」稱,是茄苳神樹在拯救受難庄民,抵抗惡魔入侵時,本身不慎受傷,是它的劫數,玉帝將派蝴蝶仙子助其恢復,果不然,多隻大蝴蝶飛入廟內,茄苳神樹也慢慢恢復生機,庄民稱奇,香火更甚。
  而溪州朝天宮,據九十一年建廟所立碑記:肇建於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十二日,主祀天上聖母三媽,是方家早期由福建南安千金廟迎來台,已經歷四百八十八年(建新廟立碑算起,往前推算約明朝永樂十年),民國五十九年託夢方財旺,望方家重新塑繪開光,與鯤洲宮「玄天上帝」一同送至鳳山市重新塑繪,返回溪洲時首先建臨時壇奉祀,於六十四年破土重建大廟。
  該宮沿革寫到最後「草茅立基,以德為本、誠實為明,點滴多與溪洲莊稼漢精神結合,由當初之幾十人,至今之千萬人盛會」,筆者絕對同意溪州天上聖母三媽金身已經有四百八十八年,而且神跡顯靈既使再擴大也不傷大雅,必竟「神力」是無法依科學方法去印証,但新廟宇只注重樂捐者的芳名,對於沿革反而全不重視考証,致歷史與事實、社會逐漸疏遠,最後讓子孫更難以去追尋緬懷,筆者研究台灣史,每當進入田野調查時就經常碰到既使六、七十歲以上的老者,對地方舊事也所知有限,雕刻碑文不是少許金錢,如能用心搜集整理,留下大事原貌誌記,對台灣史才真正有供獻,也才是子孫之福,。(下圖天木宮杜府千歲、朝天宮)

  如果以「觀光」心態走一遍溪洲可以說大概只要兩個小時,半日遊剩下時間就可以到溪洲山上的中寮山走一走,我的認為,「中寮山」擁有鼓山、三桃山、旗尾山沒有的優點,第一、可以不費力氣走完整個山陵線,也可以在山陵線慢跑達到山區運動效果。第二、他擁有鼓山、三桃山、旗尾山的視野。第三、他用餐非常方便,上面有三間土雞城。唯一的缺點就是因為因為太方便,變成大家就懶得運動,往往產生「本人已到此一遊,即離開」心態。但我仍認為「中寮山」為旗山的美景精華所在。
  「中寮里」位於中寮山陵線中央,由溪洲大山里看路標往田寮鄉,約二公里看到往中寮開車即可輕鬆遊「中寮山」。在中寮山上,東可看到完整的北高屏平原,楠梓仙溪、荖濃溪就像兩條美麗的「銀帶」在你面前,遠方雄偉的大武山就在眼前,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漂亮的「日出」,西可看到田寮鄉月世界惡地形及黃昏海上「夕陽」,「惡地形」你會發現比田寮鄉「月世界」景觀更壯麗,不喜歡嘈雜人車聲的網友可以在此非常安逸欣賞山中美景及山下美麗的大地,當然山中有一大片約一公里長的「台灣稀有植物麻六甲合歡聚落森林」也是他一大特色,中寮里本部落人口目前只有五、六十戶。
  筆者幼時在家鄉里港土庫,家門正面向西,每日清晨打開廳門,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中寮山,後來一直打聽中寮山的路況,卻一直未成行。去年因事騎摩托車到旗山,返程即立意上中寮山,即被這美麗的山景吸引住,連續曾凌晨驅車上山看日出,深夜招友人上山看夜景。山上的「麻六甲合歡」森林,讓我瞭解本家故地「麻六甲」(位於現高樹鄉西面荖濃溪底)地名的由來,「昊天宮」讓我看到先民在清初因畏懼滿清報復,寧願潛居如此交通不便的山上,不願受清朝官員欺侮。山的西面谷地讓我體會出當年「朱一貴反清」,由內門經馬頭山穿越谷地,進攻岡山汛的千軍萬馬奔馳情景,當然最令人遺憾的就是,在家鄉可以清晰看到中寮山的無線電電視台轉播站天線,而在山上確看不到家鄉親人面目。
  中寮里的鄉親告訴我,他們小時候,進出的道路是坡度非常大的羊腸小徑,交通完全靠兩條腿;是後來國民政府空軍在山上設立電台,才有車輛可通行道路往溪洲,要去燕巢因有惡地阻礙,雨季經常是不通的,近年政府已克服困難,開闢可行大汽車的水泥道路,因此居民現在反而以燕巢鄉金山村出入高雄市、燕巢、岡山採購物品居多。
  他們小時候山野經常可以看到整群野豬、山羌出沒,他們利用山澗谷地種植稻米,但收割、輾米可非常辛苦,久之則習慣矣!山上半天池終年不乾涸是居民早期飲用水源,現在「昊天宮」前打出的深水井供里民飲用,水質絕對沒有污染,品質優良,為泡茶極品。據廟公稱,經常有山下人專程上山取水回家泡茶。早期用水源「半天池」,村民則已將之獻給鎮公所,現由鎮公所予以美化成公園,讓民眾觀賞此山上奇景。今年的夏天,我與一群友人夜遊中寮山,竟被「半天池」內群蛙鳴聲嚇到,原因是太久沒有聽到了。
  山上依現在生活條件來說仍是比平地不方便,但是古時候他們在山上居住是不窮吃,因為山上源源不絕的野獸、自養家禽、畜即是他們肉類來源,米出產於山坡谷地,萬一米欠收時,山中芋頭隨處可得,而且山中竹林所出產竹荀,經村民利用自然風乾,純人工手製不添加防腐劑製成高級荀乾,另一名產「山薑」,絲少、味辣並可入藥,兩樣更是經常引起筆者專程前往採購自用送親友,別說我自己,親友均讚不絕口。
  住民稱,中寮沒有電的時候,用的是油燈,交通不方便,就沒有小偷,治安是全國一流的。經幾次走訪,最後我真的迷上了它,問了鄉老一句話,有沒有建地可買,我想在此養老,他們說,大概只有「正聲廣播公司」的那塊待售土地而已,其他沒有了,因為既使年輕人均搬到山下了,剩下老人。但他們祖厝仍留者,可以說完全拒絕出售,而且離家年輕人一遇假日大家還是回來山中度假,整理庭院保持整潔,順便享受山上清新空氣,寧靜的時光。筆者一名同事是中寮人,我告訴他,多說點舊事,我要在網站給你們中寮報導,讓他熱鬧起來,也可以幫你們中寮製造商機,他竟拜託我,最好不要,因為他們喜歡寧靜,氣不氣人,因此網友要去,希望大家配合居民,不要製造噪音,並做到把垃圾帶下山。(以下是中寮山景觀)


回上集】【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