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閩南式民居建築

文圖:陳冠佑 轉載自《台灣月刊》259期

回旗山奇

    
  建築是常民活動的舞臺,是社會與文化的總體表現,它忠實地反映出在地住民與外在環境間的關係,同時真切地顯現居民的社會經濟、歷史人文、民俗藝術與宗教信仰等文化活動。臺灣早期的建築,隨著閩南移民的遷徙,與閩南沿海各地的民居,無論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整體造型,或是細部裝飾的風格都很相近。以臺灣傳統建築常見的紅磚紅瓦即深受泉州一帶民居「紅磚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歷來將紅色視為喜慶吉利的顏色,所以泉州人索性把紅磚叫做「福辦磚」。而臺灣地區閩南式民居外牆及屋面喜用紅磚赤牆,繁複豪華的牆身是活潑朝氣的寫照,同時還在裝飾上利用磚塊作圖案的變化,從中我們亦不難看出歷史文化的淵源。
 
  然而,由於我們普遍缺乏保存古蹟的精神,傳統建築的維護面臨很大的阻力,如曾被譽為臺灣十大民宅之首的摘星山莊,其西廂房已遭拆毀即是一例。對於建築又往往注重實用性而輕忽美感,增建翻修破壞了建物原有的設計,再加上地處多颱多震的地理環境,自然的力量,加速傳統建築走向頹圮坍塌的命運,九二一那場大地震便將剛整修完竣的霧峰林家花園幾乎夷為平地。
 
  時至今日,傳統建築正急速消逝中,似乎抵不過都市現代化的腳步,以及人為有意或無心的破壞,使得臺灣許多城市找不到歷史感,生活其間的民眾不免有失根的感覺,本文的寫作即是期望在少數殘存的閩南式民居建築中,探求其建築特色,透過對傳統建築之美的尋訪,觸動社會大眾珍愛歷史建築的情懷。
 
  為方便研究探討,通常將傳統建築區分為七種類型:一、宅第;二、街屋;三、園林 四、衙署;五、宗教建築;六、軍事防禦及公共工程;七、文教建築等,本文僅介紹宅第、街屋及園林三類民居建築。
宅第
  傳統宅第的格局有多種形式,以三合院為最普遍,從最簡單的一條龍到多院落、多護龍的三落大厝、五落大厝,依照家庭成員、社經地位而定。包括以下幾種格局形式:

燕尾多見於官宦大戶


  (1)一條龍:一字型的住屋,閩南人稱「正身」、「厝身」。一般房屋的格局,三間橫排,俗稱三間起,三間不夠居住,就在兩邊各增建一間,也就是一排有三、五間長方形的房間,中央正廳為最尊貴,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所在,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越靠近正廳的房間地位越高,左尊右卑。面對正廳的左房為戶長的居室,右房為長輩的居室。依次是大房和二房。廚房俗稱「灶腳」,兼做飯廳或工作間。閩南人很敬重灶神,一定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的字樣,貼在煙囪邊的牆上,常加祭祀。
 
  (2)單伸手:一條龍住屋與單邊護龍呈曲尺型,閩南人稱「伸手」。
 
  (3)三合院:五間起若仍不敷使用,則在兩端向前增建「護龍」,形狀如ㄇ字型,這就是所謂的閩南三合院。正廳用來供奉祖先牌位,是全屋中最高大的部分。正廳的左右兩側是長輩住的。護龍可做房間,是晚輩住的,也可做倉庫、豬舍、牛舍。左右兩側護龍,形成一個院落空間,稱作「埕」,平常用來賞月、辦酒席、聊天或是早起打拳練身,農忙時則用來曬穀,是常見的農宅形式。
 
  (4)四合院:如果把「護龍」的兩頭再蓋上三、五個和正廳平行的房間,中間圍出一個天井,形狀如口字型,前後兩進,左右護龍,規模較大,就叫做「四合院」。其中軸對稱,相對低矮開放,則是中國人重視倫理道德、長幼尊卑的觀念,顯現在傳統住宅的空間分配。位於宅第前的水池,是基於「前水為鏡,後山為屏」的風水考量,「背山面水」乃希冀家業穩當、財源廣進之意,亦可養魚蝦鴨鵝或是提供防火救災之用。宅第方位偏好「坐北朝南」或「坐東向西」,「坐北朝南」取其冬暖而夏涼;「坐東向西」則取意「坐東向西,賺錢無人知」。富豪之家多半都蓋四合院,面寬闊是閩南式四合院的特點,立面精緻華美是另一特色。大門及其兩側是閩南式民居裝飾的重點部位,包括:格門、花窗、楹柱、柱礎、門枕石、木石磚雕等。檐下是閩南式民居另一重點裝飾部位,主要著力於斗拱、雀替、斗座、瓜筒等,再配合泥塑、彩繪、剪黏、交趾燒等裝飾性配件。屋脊上燕尾、馬背和瓦鎮也是傳統建築的一大表現。閩南式的屋頂採馬背式,閩南人稱馬背為「脊頭」或「圓脊」,工匠師傅會依風水需求與個人喜好,而將馬背的造型加以變化成「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行方」等五種形式。南部只有中了科舉的人家才可建造燕尾式屋頂;北部稍有財富的人家則擅自建造燕尾式屋頂,以誇示社會地位及財富。
 
  (5)多護龍合院:假使人丁興旺,則於左右護龍外,加蓋外護,逐漸向外擴建,如楠西江家古厝中的所有建築皆以祖祠為中心,龍虎兩邊護龍計有十三條之多,每條護龍長約兩百公尺,分住近百戶約兩百多人江家四大房的宗族成員。

斗栱與有彩繪裝飾的通樑


  (6)多院落大厝:以四合院為基本格局發展,朝縱向橫向發展,進深三進成日形,四進成目形。靠內者為尊,越外者為卑。而屋舍的高度也隨著正廳、房、護龍依次以降。在臺灣甚至還可發現五落大厝,俗話說:「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即是說正堂有九開間,門廳有五開間,前後三進,門窗共有一百二十個的意思。著名的板橋林家或霧峰林家,縱深達四進或五進,就是這樣的深宅大院。一般而言,大宅院的第一進為門屋,可停放轎子,兩側供門房或僕役居住。大門進來的空地為「外埕」,用來曝曬農作物。第二進是廳堂,合院內的空地為「內埕」,是婦女做家事或家人閒聊的地方。第三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女眷活動的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
 
  目前保存完好的傳統宅第已不多見,最具有代表性的閩南式民居建築包括板橋林本源三落舊大厝、大溪李騰芳古宅、豐原呂炳南筱雲山莊、潭子林其中摘星山莊、竹山林月汀敦本堂、永靖陳有光餘三館、秀水陳榮華益源大厝、楠西江家古厝、澎湖望安島中社古宅、澎湖二崁聚落保存區、金門水頭十八間、金門瓊林傳統建築聚落等。
街屋
  清代中葉以後,臺灣的商業城鎮逐漸興起,只要有人潮聚集,就會帶來商機,也就會形成市街,因此街屋的形成與商業機能有很大的關聯性,一種兼具買賣營生與日常居住的街屋建築也順應此需求而產生。商家鑒於臨街精華地段的地價昂貴,故將面寬縮小,同時又為了能夠達到車水馬龍、聚集人潮的效果,所以每戶店面相連,空間向縱深發展。其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靠近港口的地方:港口是貨物集散地,是貿易往來的主要地點,如鹿港老街、淡水老街、頭城老街。
 
  (2)靠近河道的地方:早期交通,多以水運為主,由於能取得運輸上的便利,所以河道流經處也容易形成市街,如位於基隆河畔的汐止老街,昔稱三角湧的三峽老街為橫溪、大漢溪和三峽溪匯流處,以及大漢溪流經的大溪老街。
 
  (3)山地與平原的交會地方:山地的自然資源豐富,開採之後需要交易及運輸中心,所以通常在山腳下會形成市街,如北埔老街、斗六門大街、新化老街。
 
  (4)鐵路沿線:鐵路通車以後,沿線的都市城鎮得以快速發展,成為物質集散中心,也較容易形成市街,如湖口老街、哈瑪星老街。
 
  目前臺灣地區主要老街,以閩南紅磚拱廊為主要特色的僅頭城「開蘭第一街」、湖口老街、金門模範街等,其中湖口老街建於西元一九一四年,是最早興建的紅磚拱廊街屋,以規模壯觀、氣派宏偉著稱,紅磚拱廊圓弧較其它地方來得寬大。其餘較為著名的連棟式街屋如迪化、三峽、大溪、斗六、旗山等老街,其立面則多為大正時期的仿巴洛克洋樓街屋,即是經由當年遊學歐洲的日籍建築師發展出來的臺灣樣式,而屋身大都仍為閩南式磚造或木造的樓房。騎樓是街屋共有的特色,不論廊柱是石造、磚造或洗石子。騎樓的由來雖沒有定論,較為人接受的看法是:與臺灣烈日多雨的濕熱氣候有關,為免行人日曬雨淋的貼心設計。可惜這樣的美意,現已淪為店面的延伸,地面也鋪設得高低不平,一般人走起來尚覺不甚方便,更何況是殘障朋友。
園林
  園林的修築反應了中國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生命觀,為了讓家居生活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一些士紳巨賈便著手造園,將山石林泉具體而微地融入亭臺樓閣間,並藉由迴廊曲徑來營造和延伸多變的空間。園林提供休憩娛樂、怡情養性、宴客會友,乃至吟風弄月等活動的場所。同時,臺灣的園林還有一項有趣的特色:在築山鑿池、疊石造景時,常會模仿漳泉景色,以寄託懷鄉念舊之情。臺灣的園林多半歷經二至三代園主的經營,他們通常在成為地方的豪門巨富後,便進行造園規劃。根據文獻資料記載,臺灣至少曾出現過近五十處大小不等的園林,其中最著名的是臺南的吳園、新竹的北郭園及潛園、板橋林本源宅邸及霧峰萊園。

格門

  目前保存完整且已修復的僅板橋林本源園邸,當年富甲一方的林家,傾全力建造此園,成為北臺灣第一園林勝景。這一座巨大宅邸,佔地約三千八百坪,可以分做「三落舊大厝」、「五落新大厝」和「板橋別墅」等三部分。板橋別墅就是俗稱的林家花園,竣工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園林景觀豐富多姿,極富巧思,大致可分成四個主要景區:第一區是作為書齋區的汲古書屋與方鑑齋;第二區是供貴賓下榻、聚會的來青閣,以開軒一笑戲亭及賞花的香玉簃為附屬,由來青閣向西跨過題著「橫虹臥月」的陸橋,可通往觀稼樓的樓上;第三區是較正式的議事、宴客場所.以定靜堂為主,月波水榭是其附屬;第四區為觀稼樓區域,三、四兩區最後則在榕蔭大池會合。榕蔭大池是園內最大水域,池畔老榕盤根錯節,濃蔭蔽天,四周錯落著「雲錦淙」、「海棠池」、「釣魚磯」、「梅花塢」等涼亭,更顯得風雅。
 
  既然閩南式民居建築有如此豐美精緻的藝術表現,仿造傳統建築也成為當今的建築時尚,不過多半屬於零星和局部的擷取,少有大規模的仿古建築,畢竟要擁有傳統建築之美,且兼具現代生活機能,說來並非易事。由建築學者漢寶德教授規畫設計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應是其中的佳作,紅瓦磚牆的建築,深具閩南風格。住宿中心的設計仿閩南傳統建築的合院格局;教室及會議廳源自傳統書院型制;禮堂與餐廳則融合各種傳統建築的技法和裝飾。整組建築群採閩南式院落的空間配置,以廣場和巷道作為開放的公共空間,廣場類似「外埕」,便於集會活動之用。中心內的六座合院,分別依不同姓氏的堂號命名,各屋宇的營造也極力呈現傳統建築的特色,如馬背的造型,便分別採用五行的不同樣式,傳統建築的形式及作工得以在現代加以應用,一如往昔的風采。可見閩南式民居建築,不僅可以提供我們發思古之幽情的場景,其精髓更是當代建築汲取養料、引發創意的源頭活水,值得我們善加珍視,予以維護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