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香蕉產業沿革、香蕉王國話當年

 

台灣一號蕉   旗山是生產香蕉的重鎮,以鄉鎮而言,論生產面積密度與產量皆冠於全國,故旗山有『香蕉王國』的美譽。

  香蕉原種於印度喜馬拉雅山麓,有北蕉芭蕉粉蕉仙人蕉矮腳蕉紅皮蕉等種。台灣栽培香蕉已有兩百年以上的歷史,據傳在乾隆年間從福建引進蕉苗開始,祇是種植面積不廣,到了日治時代,由於日人嗜食香蕉,在台灣各地試種,除了中南部外,其他土壤種出香蕉品質味道不甚理想,因此主要產地集中在中南部地區,一般以種北蕉品種為主,中部蕉以內銷為主,南部以外銷為主。香蕉為熱帶果樹,結果快速,吃食方便,老少咸宜的大眾化水果,含有水份糖類、蛋白質、維生素與單寧酸等。

  旗山種植香蕉以1930年代與1960年代為輝煌時期,造成旗山繁榮景象,酒家茶室林立,1936年(昭和11年)出版香蕉『???』年鑑中,台灣唯旗山擁有兩個檢查所,蕉界名人錄有吳見草、吳靜、蔡風苔、鄭英、林發(以上為旗山街人)、陳金豹、柯文杞、張土堆、呂沫(以上為溪洲人)等十人,旗山人佔最多,而旅日郭泰成、第一望族吳基瑞、富農盧廷、蔡風苔等人皆被稱為『香蕉大王』,特別是白手起家的盧廷傳奇更是遠近馳名,並東傳到日本。

  台灣香蕉的生產據『台灣農業年表』記載,在1909年(明治42年)始有統計數字出現,即年產香蕉量為6.322公噸,台灣貿易53年記載,早在1907年(明治40年)已有香蕉銷日本490公噸,1925年(大正14年)台灣青果社公司成立後,『台灣香蕉』開始大量外銷日本,其出口量至1935年(昭和10年),已達117.30公噸,戰後,在1967年(民國56年)更遠達382.051公噸最高記錄,到總產量的58%,其出口值比率佔總出口值的百分之九點五四這是30年代的盛況。60年代的盛況則是高雄青果社吳振瑞任理事主席時期,根據『香蕉王國興亡史』記載,1963年香蕉出口量達107萬籠,1964年增至314萬籠,1965年激增到540餘萬簍,(連台中總數量迫近七百萬籠),而每一籠的蕉農所得為203元,達到當年的最高價,旗山蕉農穿著蕉汁的汗衫,姑娘捧著點煙盤,蕉農給小費慷慨大方,茶孃酒女歡迎蕉農比西裝畢挺者還高,可見一斑 。旗山人打趣道:旗山農會大樓的屋簷佈滿燕子窩,從燕窩可看到當年旗山繁華的面貌。

  旗山鎮內蕉樹以溪洲河谷的平原種植最多,品質亦佳,糖廠以下的南寮、十八份、半廓仔等拜糖廠排放殘渣甜汁肥沃土壤,一棵蕉樹可產甚多把,至於圓潭、大林、嶺口等地品質略遜,從早期農村收入多寡看出農民生活情況,可說相當準確。

  由於台灣地表長期習慣使用化肥和噴撒農藥,如今黃葉病為患,颱風洪水成災,天災加上人禍,有時讓蕉農血本無歸。近年來外銷主要市場的日本已被菲律賓所奪,因此至1990年『民國79年』香蕉的出口量已減少為48120公噸,其出口值比率亦減低為0.04%,現旗山人已把香蕉當做夕陽農業,除了老蕉農外,年青人對蕉園農作興趣缺缺,有人等都市計劃當田僑,有人等旗山成為大高雄的後花園撈一筆,看來,香蕉產業已經一去不復返矣!(江明樹)

註:
參考
吳田泉『台灣農業史』
林純美編著『香蕉王國興亡史』
昭和11年『香蕉年鑑』 日文版
孫校元編著 『香蕉栽培法』等著


旗美地區香蕉興衰概述
吳銘雄(青果社退休員工)

  香蕉於日治時代,就有株式會社外銷日本之紀錄。光復後台灣香蕉繼續外銷日本,當時已『埔』場制辦理外銷,在高屏區以旗山為大宗產地。由地區種植面積較大者(俗稱大蕉農)設有埔場,以當地之地名為商標出貨,然後由貿易商統一收購外銷到日本,經過中間人之剝削,蕉農所得利潤有限。民國50年代當時經濟部長李鼎,徐柏園任農委會之主任時,體恤蕉農辛苦,獲准設立台灣青果聯合社,台中分社、高雄分社,各社自己選出代表,理事、監事等組織團體。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承辦業務為高屏地區香蕉、柑桔、鳳梨、西瓜等水果外銷。因此高屏地區都設有產地辦事處;如旗山有兩個辦事處、美濃、里港、高樹、鳳山、屏東地區、南州、佳冬、竹田、萬蠻、萬丹…等等,各辦事處有主任、副主任、推廣、企劃、包裝、運輸、品管等各股、每個辦事處都有20∼30餘甲之香蕉種植面積。52年前後後埔場租予青果合作社,由各地辦事處派專業人員任職場長。
香蕉的種植與病蟲害:
  香蕉是塊莖吸芽分植,每分地7X7.5尺可種植約二百株,蟲害以芽蟲與象鼻蟲危害最烈,至於細菌性病害,以萎縮病(俗稱瘋蕉)受害較小。60年後才發現香蕉黃葉病,為香蕉史上一大癌症,嚴重者全部枯萎沒有收成。
青果合作社與蕉農的甘苦:
  50年代前蕉農因利潤關係,耕種普遍靠天吃飯,未立柱子,時遇颱風災害收成有限,且當時稻米價格比香蕉為高,故鮮少人種植香蕉,植株面積不大。51∼60年間,理事主席吳振瑞感於蕉農的心血都被貿易商剝削,故向中央爭取55制,因而香蕉種植面積大增,蕉農大賺,農村紛紛改種植香蕉,鄉村一片繁榮;農村房屋,住家生活大為改善。當時吳主席又積極爭取產銷一元化,奈何蔣家時代,沒力抗衡中央,於民國58年間,爆發了金碗、金杯案判刑,服刑完後,遠赴東瀛養老,直到蔣家易主時始返鄉(屏東)。58年代香蕉節節滑落,日本斷交,外銷數量驟減,產量高於外銷數量,形成滯銷,蕉農叫苦連天,雖然62年爭取到一元化,奈何日本的需求量不高,加上菲蕉競爭,又遇上黃葉病侵襲,從此香蕉事業,一厥不振。

(郭天祿先生提供)

(郭天祿先生提供)

溪洲路旁種滿了香蕉,右邊的榮美冰果室至今仍在營業(郭天祿先生提供)

聽說當年要趕船班,都是香蕉車在撞死人,蕉農用離阿卡載香蕉(還要用棉被蓋)交給埔場(郭天祿先生提供)

裝香蕉的竹簍,吳振瑞先生就是為了保護做竹簍的生計,與中央對抗而被抓去關的(郭天祿先生提供)

認識台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