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南洋軍旅 郭天祿原版重現

文/莊金國


  台灣人的日本經驗,在「台灣論」漫畫引發慰安婦及統獨爭議中浮出檯面。這段殘缺的歷史記憶,隨著那一代老台灣人日漸凋零,除了日、台官方及部分史學著作提供制式的具體資料,可以查證,但攸關常民的生活及特殊遭遇,因為乏人現身說法,很難拼出比較完整的輪廓。
  旗山作家江明樹,從事當地文史調查研究工作己經十幾年,卻漏掉了一位真正的農民作家郭天祿。最近終於被他循線挖出,公諸於世。
  江明樹說,今年八十歲郭老先生,從未動筆寫文章,想不到四年前因腦疾開刀後必須長期休養,放下鋤頭,在兒子鼓勵下,不到半年即以日文完成一本長約七、八萬字的「印尼峇里島之旅」的南洋軍旅回憶錄,不久又以中文重新撰寫,兩書內容略有不同。
  郭天祿育有四位子女,結婚前,於一九四三年七月應徵到三井農場會社擔任臨時雇員,被派往新畿尼亞(伊里安)協助種植蔬菜並銷給軍方。從高雄港出發,航經馬尼拉、帛琉、新畿尼亞、安紋、馬加撒、爪哇、峇里島、新加坡、香港再回到旗山的溪州故鄉。當時日軍敗象已現,每次乘船過海都要經歷一番冒險的航程,深怕美軍潛艇及轟炸機的明攻暗擊。在南洋群島內陸叢林,驚遇樹蛭吸血,但也有美味的絲瓜及異味的榴槤。峇里島這幾年來成為國人出國旅遊的熱門景點,五十多年前,峇里島的的少女還很原始,只圍一條長裙,上身袒露示人,反而是拍照的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一九四四年大約七月間,郭天祿已離家在異邦渡過了一年光景,三井隨日軍撤出馬瑙瓜里,轉赴峇里島。同行的日本人說:「有兩棵椰子樹,就有中國人」意指中國人生存力驚人。馬瑙瓜里面積與溪州差不多,長約三公里,寬一公里多,當時人口近千人,華僑近百人,商店均由華僑獨占。
  郭天祿在書中也有一段峇里島尋求慰安敗興而歸的紀錄。島上僅有的慰安所,是日人專用的,慰安的女子是當地人,怪怪的香味帶著一股臭味,年齡跟他相仿,二十出頭,由於怕中鏢,影響情趣,郭天祿不諱言初次的人生經驗,可以「有心無力」形容。
  峇里島人收割稻穀的方式,與台灣早期不同,稻穗留柄莖約一尺半,一捆一綑綁起來搬運,不用麻袋裝,稻粒很少掉落。搬運的方式則以尖擔穿透成捆稻穗,兩邊各一或二捆挑在肩上行走,一路上尖擔如槍刺晃動,外地人乍看都敬而遠之,怕不小心被刺傷。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政府宣佈投降,但投降後日軍對南洋俘虜營的管制行為仍很粗暴。郭天祿希望他的日本經驗,能予國人一個回到歷史現場的真實寫照,日本人在戰前有值得借鏡與批判之處,台灣人過度宣揚或一味排斥均有所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