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暐作品欣賞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端 午 由 來

台灣日報 黃山高

  端午節名稱因各地習俗而異,台灣民間此日家家戶戶包粽子,並以粽子為供品祭拜神明和祖先,因而直接稱為「肉粽節」,中國各地則因風俗不同,而有五月節、五日節、端陽節、重五節、浴蘭節、蒲節、天中節和地臘節等名稱。

  端午節最為人熟知的是紀念二千三百年前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屈原忠而見謗,西元前二九九年陰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殉節,時年六十二歲,楚人哀悼,乘舟打撈屍體不獲,惟恐魚類啖食其遺體,以竹筒裝米投江以飽魚腹,此即端午龍舟競賽和包粽子由來。

  有些地方則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以蘭草沐浴驅除毒氣,並用青、紅、黃、白、黑五彩絲線合成細索叫「長命縷」,繫於臂上以驅惡氣,孩童令其佩帶裝有檀香等香料的香包,用以驅邪除惡。

  古中國道教信徒和泥作避邪除妖的張天師芻像,以艾草為頭、蒜為拳,懸於門戶上,祈求驅惡避邪除瘟疫,此風在台灣則為在大廳兩側門楣上插艾草、菖蒲、茅草、抹草、桃樹枝和柳枝等驅除風邪植物,並有龍舟競賽的水上活動。

  政府有關單位愈來愈重視傳統節慶風俗及文化活動,龍舟競賽早已形成各地區普遍性的節慶活動,甚至還發展成為全國性和國際性盛大比賽,政府除宣揚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民俗文化活動外,並藉以推展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

  而據稱龍舟競渡並非始自屈原投江而來,係始於越王勾踐時,屈原詩作「楚辭」有一段「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描寫屈原乘著狹長而輕小的舲船鼓浪前進競渡的情形,不過據了解,屈原投江前雖有競渡之事,但卻無正式競賽活動。

  另有龍舟競渡起源於越民族之說,聞一多先生認為古代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表示他們是龍子,不僅有「斷裂紋身」習俗,也於每年在五月五日這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就是滑著刻畫成龍的獨木舟,在急鼓聲中於水面競渡的遊戲,與目前龍舟競賽類似。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