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薪傳民俗技藝

台灣日報「台灣風情版」

  內門鄉為有名的「宋江窟」,民俗藝陣聞名中外,全鄉四十多個文武陣頭,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佛祖聖誕前約二個月,各陣頭陸續開館,鄉內有九十一歲鐃鈸手,還有五歲宋江陣團員,間隔三代薪火相傳,每逢假日全鄉陣頭殷勤演練,鑼鼓喧天,廟慶時各陣頭齊出鬥陣,鬧熱滾滾。
  內門鄉除民間陣頭外,西門國小的陣頭演出使人刮目相看,該校學生維持在五十人左右,但民俗技藝興盛,不但參加縣內比賽頻頻奪魁,甚至在南部五縣市和全省民俗技藝競賽中,也一直名列前矛,對於薪傳文化功不可沒。
  西門國小因學區內人口外流,學生人數日漸減少,老師和學區內家長,唯恐因人數過少遭到廢校下場,還曾由村長和當地人士發起「增產報校」活動,希望能維持基本學生人數,以免被裁撤命運。
  如此迷你國小,卻組成兩個龍陣和兩個獅隊,名副其實「囝仔耍大戲」,校風影響,連低年級學生都上場湊數戲耍,如此從小訓練,技藝自然非凡,上場表演不但有模有樣,還頻頻得獎,高縣各界藝文活動,經常邀請該校陣頭前往助陣逗鬧熱,名不虛傳。
  龍是中國人信仰圖騰,在中國文化上具崇高地位,研究舞龍史學家,都認為和古代驅除疫病祈禱消災的「禳祭」有關,迎神驅疫祭典中的「大儺」儀式,即以模擬人獸角鬥的「儺舞」為主,至漢朝而有「方相」和帶著十二獸面具的「十二獸舞」,據研究指稱,「儺舞」為百戲起源,舞龍也與之息息相關。
  因龍是我國傳統威權象徵,龍陣也最能展現團隊精神,所以部隊、學校和社區龍陣無所不在,只是大小不一,西門國小的龍陣,當然也是小龍,不過包括祥龍獻瑞、龍形八步、頭尾穿龍、金龍翻騰、神龍擺尾等步法,都維妙維肖,每個動作包含跑步、跳躍、翻滾和攀爬等運動技巧,必須有高度團隊精神,否則會加碼演出「龍打結」的糗戲,學生從小訓練出極佳團隊精神。
  舞獅則由漢代「角觝」、「曼衍」等百戲中演變而成,和許多民俗戲耍一樣,舞獅起初也是宮廷中的慶典表演活動,專供王公貴族欣賞,至明清才逐漸流傳民間。
  舞獅在民間流傳廣遠,主因獅被認為祥瑞象徵,且因早期農業社會缺乏休閒娛樂活動,舞獅習武具有引導血氣方剛青少年正當娛樂的正面作用,於是廣傳為早期社會最盛行的民俗技藝,迎神廟會或逢年過節,大家以獅陣互相祝禱獻瑞,甚至還演變出拜年求財的「搖錢樹」,獅之為用大矣哉!
  舞獅種類繁多,獅子造型也大不相同,不但有公獅、母獅、幼獅之分,還有南獅和北獅兩種,北獅又稱天津獅,始於北魏,由胡人以木雕獸頭鼓舞起頭,魏武帝改稱「北魏瑞獅」,至南北宋始簡稱為「北獅」。
  南獅包括兩廣醒獅、閩獅和客獅,廣獅原被稱為「瑞獅」,民國十七年五卅濟南慘案引起全國人民悲憤,因粵語「瑞」與「睡」諧音,兩廣人士敵愾同仇,大喊「瑞獅覺醒」口號,彼時起廣獅改稱「醒獅」。
  閩獅和客獅已混淆為台灣獅,以新竹為界,南部多為「閉口獅」,北部多為「開口獅」,客獅也是開口獅,更複雜的是「南獅」還分成金、紅、墨、銀四種顏色,獅身則有紅、橙、黃、綠、藍五色,西門國小的醒獅和「弄獅」的獅鬼,都是十歲不到的小娃兒,為薪傳民俗技藝模範生。


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