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文武陣頭「逗陣」與「鬥陣」

台灣日報「台灣風情版」

  內門民俗藝陣在文化長河裡源遠流傳,是傳統藝術文化大雜燴表現,文武陣頭「逗陣」或「鬥陣」,活現出亙古流傳的稗官野史和民間神話人物與故事。
  文陣表演或文館對陣,一般都是「鬥嘴鼓」或「比嬈」,尤其是表演「十八嬈」的陣頭,有時俚俗得讓人臉紅,但完全不同於現時社會大膽暴露的狂野熱情秀,而是以身段和表情作弄出「嬈妓妓」的動作,包裹得密不通風的古裝,仍能秀得看官心癢癢地,可見功夫。
  宋江陣武鬥,則是靠著一身武藝和宋江兵器,寫出天罡地煞羅漢風雲史,早期有拼陣、拼館和踢館的傳統武鬥,但流傳至今,已剩下禮貌性的拜館,和互相觀摩技藝的探館活動,以往宋江獅「交頭」怒目相視,互相挑釁,意味著即將展開「拼陣」武鬥,目前已演變成為歡迎對方的「交頸」動作,狀至親暱,有些「弄獅」者還會互相拋媚眼、甚至打Kiss,饒富風情。
  台語目前仍有「拼館」和「拼陣」俗語,實際內門宋江已無該項武功較技行為,相傳內門鄉宋江陣最後一次「拼館」事件發生在百餘年前,目前享譽中外的「夏梅林宋江陣」,當時有位呂師傅帶隊前往湖內烏街演出「致命的一擊」,雖然至今仍為鄉民膾炙人口的話題,但「拼館」彼時起已成絕響。
  耆老相傳百餘年前,內門鄉宋江陣每次廟會都會前往湖內鄉烏街「進香」,烏街早期也是出名的「宋江窟」,夏梅林宋江獅陣一次拜訪時,當地宋江陣嚴陣以待,並在陣前佈樁,四個三尺多長的「竹公仔」竹樁倒插,深埋陣前,擺出那種陣仗,明顯地意味著四個樁柱綑縛獅子四肢,隱含有「殺獅」意圖,擺明著尋釁挑戰之意。
  耳聞戰鼓頻催,四面楚歌聲,呂師傅面對這種陣仗,毫不含糊地以腳刀踢掉其中三個竹樁,並在逐漸降低的鼕鼕鼓聲中,將最後一個竹樁頂端的竹節踢掉一部份,且踢裂竹管,留下難題給主人「收尾」。
  「拼館」或「拼陣」,自古流傳「銅旗有法度栽,愛有法度倒」的俗語,因為雙方對陣時,不能擺下自己無法收拾的難題故意刁難對方,既然對方功夫不到家無法破陣,佈樁的主人就有義務「收尾」,表明自己「有法度倒銅旗」,擺陣師傅下場想踢掉最後一個竹樁時,不知呂師傅已在竹樁上動了手腳,腳刀一踢,不但竹節無法使力,還被碎裂的竹片割傷,頓時血流如注,漏氣下場。
  接下來雙方對陣時,呂師傅運功震彎對方的大刀,使對方甘拜下風,練功的人都知道,震彎只需三分力,展直需盡九分力,對方出難題要呂師傅使大刀復原,呂師傅再度運功展直大刀,卻已身受嚴重內傷,回程時踢倒路旁兩邊竹木,警示後輩勿再逞強鬥勇,要大家「今後此路已斷不可行」,回到內門故鄉後,因內傷過於沉重而去世,鄉民彼時起不再到烏街進香,而且已無「拼館」和「踢館」風氣,只留下目前的「拜館」和「探館」習俗。
  宋江陣開館儀式,必須設館祭拜觀音佛祖和宋江爺,開館後,各陣頭演練前必先拜館,陣頭「探館」互相觀摩技藝,也必須先「拜館」表示敬意。
各陣頭開館演練一段期間後,習慣都會到其他陣頭「探館」,以往探館,兩獅互相「交頭」時,含有怒目相對、準備「拼陣」之意,自從內門鄉不再「拼館」後,目前迎接探館陣頭時,兩獅「交頸」表示友好,狀極親暱,這些細膩的動作,充分表演出傳統民俗藝陣之美,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觀賞民俗藝陣,細心體會,讓人回味無窮!
  探館時,兩陣輪流上場表演,目的在互相觀摩彼此演練的成果,團員交頭接耳、品頭論足談功夫,兩陣對演時,鐃鈸鑼鼓喧天,鞭炮哨音不絕於耳,非常熱鬧,內門鄉觀音佛祖聖誕廟會期間,這種好戲經常緊鑼密鼓到處上場開演。
  觀音佛祖聖誕次日,紫竹寺還有「賞兵」節目,不但觀音佛祖犒賞五營兵馬,紫竹寺也大開羅漢餐宴席,犒賞辛勤工作人員,整個廟慶活動過後,各文武陣頭相繼「謝館」,等待來年廟慶時再擇期開館。
  而武館對陣,如果結怨被仇家或強敵「踢館」,或是自己有其他重大理由,而無法繼續傳承弘衍祖先流傳的陣頭時,只得淪落「封館」黯然下場,內門宋江從開館到謝館,都非常有看頭,只有「封館」為大家所不樂見。


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