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國寶級民俗藝陣

台灣日報「台灣風情版」

  內門鄉民珍藏中華民俗技藝文化,代代薪火相傳祖先留下來的宋江陣,宋江陣源自大陸,「水滸傳」中有用於攻城和守城陣勢,但大陸宋江陣早已失傳,所以反而聘請「夏梅林宋江陣」前往表演,內門宋江陣也因而被公認為世界級的文化藝陣國寶。
  宋江陣的源流說法有許多種,一般人認為源自「水滸傳」,是宋江攻城掠地所用的武陣,但有許多學者認為台灣宋江陣始於明鄭時期,鄭成功的部屬陳永華,為了方便治理台灣,提出「寓政於教」政策,結合民間信仰與地方民團武力而成陣頭,換句話說是由明鄭的「藤牌兵」演變而成。
  但民間宋江陣團人員,卻一口咬定是「水滸傳」中宋江陣頭,內門宋江緣起於清朝時代,鄉境四周皆崇山峻嶺,土匪經常出沒,先民常遭劫掠,官府鞭長莫及,於是各部落設館習武抵禦外侮,嗣後在紫竹寺觀音佛祖遶境遊行時,配合「水滸傳」排演成陣,有些陣頭將隊員裝扮成水滸傳中人物,名副其實稱為「宋江陣」,所以內門鄉各武陣開館祭拜「宋江館」神明,除觀音佛祖外,還有宋江爺,且更有水滸傳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巨大宋江陣,考據宋江陣來自大陸的根源,鄉民反對明鄭的「藤牌兵」說辭,也不無道理。
  水滸傳「契子」:宋仁宗派遣洪太尉到龍虎山請張天師消除天下瘟疫,詎料洪太尉闖進伏魔殿,掀開鎮壓天罡地煞星的石碣,突然轟地一聲巨響,祇見一道黑氣從深不見底的洞穴中翻滾上來,直沖半天高,化成百十道金光,朝四面八方散射出去,關在伏魔殿裡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計一百零八個魔君,一齊降世在宋哲宗年間,各路英雄好漢聚集梁山泊佔山為王。
  學者考據,因「水滸傳」一O八條好漢,人物英勇活躍,有龍躍於天、虎嘯於地的英雄氣慨,明鄭滅亡後,不甘屈服於清廷的豪俠志士,在民間組織陣團,因他們崇拜「水滸傳」人物任俠仗義精神,遂借用「宋江」作為武陣名稱,因以宋江為名,所以兵器全部和水滸傳英雄好漢所用兵器類似,梁山泊首領宋江發號司令的「烈火旗」,即為宋江陣的頭旗。
  另外還有副統領玉麒麟盧俊義的棍棒及雙眼、黑旋風李逵的雙板斧、大刀關勝的大關刀、母夜叉孫二娘的雙劍、花和尚魯智深的月牙鏟或齊眉棍、一丈青扈三娘的雙口日月刀、母大蟲顧大嫂的雨傘、鼓上蚤時遷的竹帚,以及其他金鉤、雙錘、斬馬刀、長叉、板尖、耙、槍、鉤鐮、藤牌等,無一不是水滸傳中兵器。
  傳統宋江陣勢共有十八套:龍吐耳、跳四門、走蛇泅、跳中村、開斧、蛇脫殼、田螺陣、雙套、連環套、蜈蚣陣、排城、破城、跳城、交五花、四梅花、八卦陣、黃蜂結巢、黃蜂出巢等,但現在的陣團都已簡化為單打、雙打和三人一組。
  一般陣頭第一部份雙人套招,包括兵器對打,以及打圈陣形中的蜈蚣陣和五花陣;第二部分三人連環套招,包括單人兵器與雙人兵器對打,打圈陣形中有七星陣和龍捲水陣;第三部份個人和雙人對打表演,包括個人武術、兵器表演,雙人赤手對打與空手入白刃;第四部分八卦陣形變化,包括發彩、巡城、排城、破城、跳中城、黃蜂結巢和黃蜂出巢等。
  其中又以「槍刀巷」羅列最為森嚴,「槍刀巷」顧名思義為槍刀林立成巷道(經莊國明校長等文史工作者研討,「青刀巷」應是語音訛傳),一般只用在迎神入廟,演變至今也用來擺陣迎嘉賓。
  雖然宋江師傅傳說一O八人的宋江陣,擺陣必有傷亡,因此無人敢組成該陣,但內門鄉早期包括「柿子園龍陣」在內,據稱都有超過一O八人的大陣,表演時用鑼鼓鐃鈸配樂,並以鞭炮、哨音、呼喊喝叱等助陣,令人有「四面楚歌」的感覺。
  內門鄉被公認為全省最大的「宋江窟」,主要因內門紫竹寺每年觀音佛祖聖誕時都有陣團表演,使內門宋江陣得以完整保存,歷久彌新。


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