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天子門生

台灣日報(台灣風情版)黃山高

  內門鄉三百三十年歷史古剎紫竹寺,成為民俗技藝薪火相傳的原動力,全鄉文武陣頭五十餘陣中,「天子門生」是活現歷史故事的鄉野戲曲,由故事背景可看出這種民俗藝陣傳承久遠,在內門鄉卻歷久彌新,對民俗文化傳薪功不可沒。
  「天子門生」是籠統的藝陣名稱,包括七里香、太平清歌、牛犁陣等,早期是包含樂師、歌者和表演者的雜耍團,後面兩種陣頭的角色扮相,更讓人感覺滑稽、逗趣,七里香較文雅些,演變至今只有太平清歌還有模有樣的高舉「天子門生」大牌,有的陣頭舉的是「天子文生」旗子,「文」字被內門鄉民廣泛運用,鄉民台語發音「內『文』」而不發「門」音,藉以標榜文化根源有與眾不同的深度。
  太平清歌最逗趣的是陣頭中角色扮相,和「天子門生」招牌很不搭調地湊一起,讓人感覺滑稽、有意思,注意觀賞、聆聽,更會發現妙趣橫生,引人發噱。
  「太平歌」陣中除演唱的歌者外,扮相最怪的是乾癟瘦小老頭扮「博筊尪」生角,挺著大肚子的胖漢反串「大呷查某」旦角,另有手拿籤筒的「相命仙」丑角,使用樂器與南管樂團類似,但比南管樂通俗,有洞簫、笛子、月琴、琵琶、胡琴等。
  牛犁陣除拖牛犁的假牛外,還有一對老公婆、農夫和村姑,兩種陣頭早期都有將近四十人,但目前的牛犁陣,有些已沒樂師,只有三、五位表演者,攜帶放音機表演,蛻變成小巧的文陣,耕牛任勞任怨地挨打挨罵,一家人打情罵俏一路說說唱唱給人聽。
  太平歌陣則約二十多人,和牛犁陣一樣,兩個陣頭都是嘻笑吵鬧,碰到人群圍觀,整個陣頭停下來吵給大家聽,請看官評理,但是自古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尤其「他家的事」還真難管~~~
  「大呷查某」一天三餐外加零食、宵夜,不幸嫁給「博筊尪」,「米甕定定空」,這種組合當然也是早晚照三餐外加宵夜吵個不停,一個怨對方「博輸了了」,一個罵對方把厝內「呷甲空空」,加上「相命仙」想賺錢去插一腳逗鬧熱,三人糾纏不清,竟然還要觀眾評理。
  有的觀眾會勸架或罵做錯事的一方,表演者總是嘻皮笑臉,講一些逗趣的歪理,惹得觀眾笑翻天,碰到有些比較內向的觀眾,惟恐「公親變事主」不敢管他家的事,還會被表演者奚落一番,怨旁人不插手主持公道,搞笑娛樂觀眾。
  這種戲耍吵鬧的場景,一般都是在遶境遊行或廟埕上演出,「太平歌陣」進了廟,在三川殿上演唱祝壽時,生、旦、丑角三人並排乖乖地坐在前面,絲毫不敢褻瀆神明,所以「太平歌」陣團員,對「乞食陣頭」說法不以為然,因他們也有正經八百、人模人樣的時候。
  「天子門生乞食調」的名稱,字眼上看起來就非常不搭調,據稱和許多民俗藝陣將鄭元和奉為師祖有關,鄭元和的故事版本非常多,唐朝詩人白居易胞弟白行簡的稗官野史「李娃傳」,敘述唐玄宗天寶年間,鄭元和迷戀名妓李娃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
  常州刺史滎陽公之子鄭元和,參加京試途中,於長安迷戀上名妓李娃,床頭金盡酒樽空,鴇母將其驅逐,鄭元和淪落至葬儀社維生,其父知曉後將之鞭韃逐出家門,被人救起後淪為行乞營生。
  一日風雪交加,鄭元和飢寒交迫,凍昏於妓院門口,李娃不顧鴇母反對,以私蓄贖身,委身鄭元和,在李娃深情感動下,鄭元和勤奮向學,苦讀中第,獲皇帝誥封為成都參事,父子因而和好,李娃懿德風範備受世人歌頌,受封為「研國夫人」,傳為千古美談。
  這件唐朝的真人實事,白行簡以「純屬虛構,如有雷同,係屬巧合」的筆調闡述後,經追查考證男主角姓鄭,至元朝而有高文秀的「打瓦罐」,和石君實的「李亞仙花酒曲江池」等雷同故事,甚至到明朝還衍生了朱有燉的「曲江池」,和薛近袞的「繡襦記」,穿鑿附會,莫衷一是,實際上在元曲中,早已將故事男主角寫成鄭元和。
  據稱當時鄭元和淪為乞丐時,就是以「太平歌陣」營生,後來狀元及第,受皇帝誥封,成為名符其實的「天子門生」,所以流傳至今的「太平歌陣」,會有「天子門生」招牌,卻被稱為「乞食陣頭」的不搭調情形。
  各種版本的鄭元和行乞時,都是以類似的歌陣營生,後世戲曲文陣,為尊崇鄭元和從逆境中奮鬥的行誼風範,遂以其為師祖,可見這類歌陣歷史悠久,歌詞像~~~打著竹管唸歌詩,穿著破衫四界去,呣是父母呣搖飼,只是冇錢過日子;父母生成歹命兒,流浪天涯伴天星,怨嘆艱苦冇了時,悲情唱出斷腸詩,非常哀怨俚俗。
  「七里香」則以管絃樂為主,有月琴、笛子、二胡、弦仔、椰胡等樂師彈奏,還有漁鼓「打七響」(故亦稱七里響),與打竹板唱乞食調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表演的生、旦、丑等角色,加上龐大的唱詞團,為現存最大文陣,仍維持近四十人,唱詞有手巾仔歌、十八相送、陳三五娘等,雖然花俏,但正統表演時,沒有像前述陣頭和「十八嬈」這麼俚俗,為雅俗共賞的文陣,正經表演節目都由他們上場。


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