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藝陣之鄉

傳統藝術雜誌2001年四月份第十二期約稿

【內門文武陣頭源遠流長】
  鼕鼕隆鼕鏘鏘鏘咻咻咻
農曆過年到觀音佛祖聖誕二個多月假日期間,內門全鄉到處鑼鼓喧天,鞭炮哨音不絕於耳,鬧熱滾滾。
  內門鄉被專家學者譽為「民俗技藝文化的故鄉」,主要因內門紫竹寺二月十九日觀音佛祖聖誕前一段期間,各陣頭聚集在全鄉各地表演,互相觀摩切磋技藝「逗鬧熱」,使內門民俗藝陣得以完整保存,歷久彌新。
  宋江陣源自大陸,陣中有用於攻城和守城的陣勢,大陸官方唯恐民間籌組類似民團自衛隊造反,經數十年禁錮因而失傳,一九九三年大陸中華大廟會民俗技藝表演,主辦當局認為這項中國典型的傳統廟會民俗技藝不可或缺,經觀光局組長謝金水介紹「夏梅林宋江陣」到深圳表演,內門宋江陣因而聞名中外,被公認為世界級文化國寶。
  內門宋江緣起於清朝時代,鄉境四周崇山峻嶺,土匪經常出沒,先民常遭劫掠,官府鞭長莫及,各部落設館習武抵禦外侮,配合「水滸傳」排演成陣,有些陣頭隊員裝扮成水滸傳人物,名副其實稱為「宋江陣」。
  最難能可貴的是各陣頭成員多數以在地子弟為主,長年出外討生活的鄉民,必定返鄉參加陣頭團練,在觀音佛祖聖誕前二個多月期間,全鄉鬧熱滾滾。
  內門全鄉不到一萬八千人,卻有五十五個陣團四千多位團員,約四分之一鄉民入陣,外界認為不可思議,但各陣團中老、中、青、少、幼五代齊出,有九十一歲阿嬤鐃鈸手,還有五歲幼稚園宋江娃娃兵上場「囝仔耍大刀」,間隔五代八十六歲,足見民俗藝陣薪火相傳的特殊意義。
  全鄉陣頭以宋江陣最具代表性,內門宋江擺陣以水滸傳人物扮相、武器,虎虎生風的態勢,令人有如穿越時光隧道到達梁山泊,目睹梁山好漢以各式武器和一身武藝寫出天罡地煞羅漢風雲史。
  內門民俗藝陣在文化長河裡源遠流傳,是傳統藝術文化大雜燴表現,文武陣頭「逗陣」或「鬥陣」,活現出亙古流傳的稗官野史和民間神話人物與故事。

【文陣逗趣俚俗尋開心】
  文陣表演或文館對陣,一般都是「鬥嘴鼓」或「比嬈」,尤其是表演「十八嬈」的陣頭,有時俚俗得讓人臉紅,完全不同於大膽暴露的狂野熱情秀,而是以身段和表情作弄出「嬈妓妓」動作,包裹得密不通風的古裝,仍能秀得看官心旌蕩漾,可見功夫。
  「天子門生」是籠統的藝陣名稱,包括七里香、太平歌、過渡仔、牛犁陣、十八嬈等,早期是包含樂師、歌者和表演者的雜耍團,有些陣頭的角色扮相,更讓人感覺滑稽、逗趣,七里香較文雅些,演變至今只有太平歌還有模有樣的高舉「天子門生」招牌,有的陣頭舉「天子文生」旗子,「文」字被內門鄉民巧妙運用,鄉民台語發音內「文」而不發「門」音,藉以標榜文化根源深植與眾不同的深度,到內門鄉以河洛語開口說「內門」,鄉民就能分辨是否外來客,原因在此。
  太平歌最逗趣的是陣頭中角色扮相,讓人感覺挺有意思,注意觀賞、聆聽,更會發現妙趣橫生,引人發噱,陣中扮相最怪的是乾癟瘦小老頭扮「博筊尪」生角,挺著大肚子的胖漢反串「大呷查某」旦角,另有手拿籤筒的「相命仙」丑角,表演時嘻笑吵鬧,碰到人群圍觀,整個陣頭停下來吵給大家聽,請看官評理,但清官難斷家務事,尤其「他家的事」還真難管~~~
  「大呷查某」一天三餐外加零食、宵夜,不幸嫁給「博筊尪」,「米甕定定空」,這種組合當然也是早晚照三餐外加宵夜吵個不停,一個怨對方「博輸了了」,一個罵對方把厝內「呷甲空空」,加上「相命仙」想賺錢去插一腳逗鬧熱,三人糾纏不清,竟還要觀眾評理。
  有的觀眾勸架時,表演者總是嘻皮笑臉講些逗趣的歪理,碰到比較內向的觀眾,惟恐「公親變事主」不敢管他家的事,還會被表演者奚落一番,怨旁人不主持公道,搞笑娛樂觀眾。
  這種戲耍吵鬧的場景,一般都是在遶境遊行或廟埕上演出,太平歌陣在三川殿上演唱祝壽時,生、旦、丑角三人並排人模人樣兒端坐陣前,絲毫不敢褻瀆神明。
  牛犁陣除拖牛犁的「人造牛」外,還有一對老公婆、農夫和村姑,早期將近四十人,但目前的牛犁陣有些已沒樂師,只有三、五位表演者,攜帶放音機表演,蛻變成小巧的文陣,耕牛挨打挨罵任勞任怨,一家人打情罵俏一路說唱與人聽。
  七里香樂團以管絃樂為主,還有漁鼓「打七響」(故亦稱七里響),表演的生、旦、丑等角色,加上龐大唱詞團,為現存最大文陣,仍維持近四十人,唱詞雖然花俏,但正統表演時,沒有像前述陣頭和「十八嬈」這麼俚俗,為雅俗共賞的文陣,正經表演節目都由他們上場,唱曲非常豐富,內容悉為傳統戲曲的濃縮。
  過渡仔陣也稱為「桃花過渡」,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民間小戲,也是膾炙人口的民謠,在鄉下更是家喻戶曉,桃花過渡和過渡仔陣的趣味性生動活潑,演出桃花過渡戲「渡伯仔」,拿著槳的「渡伯仔」一路搖晃,讓人感覺旱地行船也暈船,打情罵俏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觀賞者無不會心。
  鑼鼓陣:鼓在我國歷史上是很重要的樂器,廣泛流傳於民間,婚、喪、喜、慶和迎神賽會中,吹打樂不可或缺,弘衍出大鼓陣、鼓吹陣和嬈嬌逗趣的車鼓陣。
  南管、北管陣中,南管樂曲可分為指、曲和譜三類,由於內容的差異,表現在演奏型態也有所不同,最先流行於福建省泉州地區;北管音樂包含崑曲、亂彈、梆子腔、二黃、西皮、皮黃、四平調,內門鄉目前有南管二隊、北管一隊。

【武陣驍勇聲震天】
  專家學者稱內門為「宋江窟」,實名不虛傳,全鄉有約二十隊宋江陣,演練陣勢有十八套,是一種武術性質的藝陣,除享譽國際的「夏梅林宋江陣」,還有表演「四遊記」的柿子園龍陣;而「中埔頭宋江陣」,是按照梁山泊英雄好漢打扮而粉墨登場的「開面」宋江陣;另外還發展出具有平埔族「偃旗息鼓、匍伏前進」,兼具平埔狩獵文化特性的「橫山宋江陣」。
  柿子園龍陣以古典文學「四遊記」人物和故事為表演主軸,團員飾演玄天上帝、四海龍王、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共百餘人輪番上陣,飾演西遊記的人物滿場跳躍翻飛,讓人目睹內門宋江陣全憑真功夫上場表演。
  宋江陣早期有拼陣、拼館和踢館的風俗,現已剩下禮貌性的拜館,和互相觀摩技藝的探館活動,以往宋江獅「交頭」怒目相視,互相挑釁,意味著將「拼陣」,目前演變成歡迎對方的「交頸」動作,狀至親暱,有些「弄獅」者還會互相拋媚眼、甚至打Kiss,饒富風情。
  河洛語有「拼館」和「拼陣」俗語,內門宋江卻已無武功較技行為,相傳內門宋江陣最後一次「拼館」事件發生在百餘年前,當時有位呂師傅帶領「夏梅林宋江陣」前往湖內烏街演出「致命的一擊」,至今仍為鄉民膾炙人口的話題,但「拼館」彼時起已成絕響,呂師傅技壓對方使烏街宋江開始沒落,但他本人也傷重不治撒手塵寰,鄉民彼時起不再到烏街進香,且已無「拼館」和「踢館」風氣,只留下目前的「拜館」和「探館」習俗。
  宋江陣開館,必須設館祭拜觀音佛祖和宋江爺,各陣頭演練前必先拜館,陣頭「探館」時也必須先「拜館」表示敬意,各陣頭會到其他陣頭「探館」,迎接探館陣頭時,兩獅「交頸」表示友好,狀極親暱,細膩動作充分表現傳統藝陣之美,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觀賞民俗藝陣,細心體會,讓人回味無窮!
  探館時,兩陣互相觀摩彼此演練成果,團員交頭接耳、品頭論足談功夫,對演時鐃鈸鑼鼓喧天,鞭炮哨音不絕於耳,廟慶活動過後,各文武陣頭相繼「謝館」,下次廟慶時再擇期開館。
  如被仇家或強敵「踢館」,或自己有其他重大理由,而無法繼續傳承祖先流傳的陣頭時,只得淪落「封館」黯然下場,內門宋江從開館到謝館,都非常有看頭,只有「封館」為大家所不樂見。
  龍是中國人信仰圖騰,研究舞龍史學家,認為和古代驅除疫病祈禱消災的「禳祭」有關,迎神驅疫「大儺」祭儀,即以模擬人獸角鬥的「儺舞」為主,舞龍與之息息相關,藉著龍本身的吉祥象徵,模仿其蜿蜒矯捷姿態,以達成慶賀節令和娛樂大眾的雙重目的,必須有高度團隊精神,否則會加碼演出「龍打結」糗戲。
  舞獅由漢代「角觝」、「曼衍」等百戲演變而成,獅在我國文化中象徵祥瑞,廣傳為早期社會最盛行的民俗技藝,迎神廟會或逢年過節,大家以獅陣互相祝禱獻瑞,甚至還演變出拜年求財的「搖錢樹」,獅之為用大矣哉!
  大旗陣:大旗陣主要是一支長達廿六尺的巨旗,需三個大漢才拿得動大旗,配備鑼鼓鐃鈸,表演時虎虎生風令人振奮。
  跳鼓陣據稱源自明末鄭成功領台後,網羅各地英雄好漢整軍經武,競技時由他人在旁擊鼓助威,後演變出文、武跳鼓,「文跳鼓」嬈嬌花俏,「武跳鼓」雄壯威武。

【金蛇繞境演絕技】
  觀音佛祖繞境四處淨妖保平安,陣頭前方不但有手持掃帚象徵「掃妖淨境」的隊伍,還有套著枷鎖象徵被捉拿的妖魔鬼怪,充分展現民俗敬天地鬼神的意象,部分學者把戴枷鎖的解讀為「贖罪」,也無可厚非,與基督教「告解」意義類似。
  繞境時家家戶戶準備精點美食,攔下所有過往行旅共享,早期遶境時準備的點心美食,都是家家戶戶自行精心調製,並用扁擔竹籃挑到遶境休息處,簞食壺漿慰勞巡境人員與香客,並讓湊熱鬧民眾分享美食,每戶人家製作的飲料食品不同,花樣百出,引人垂涎。
  鄉民習俗認為自己供應的食品愈多人捧場就愈發,所以有免費招待還拜託賞光的罕見風俗,這種善待過往行旅的傳統優良文化,使身歷其境者彷彿走進一條時光隧道,令人緬懷往昔善心人士在家門口或路口放一桶茶水,讓過路客解渴的善行,社會變遷,往日情景不再有,許多路口和家門口的「功德茶」不再見,換上必須投入硬幣才可換得一口清涼的販賣機,現在鄉民準備的遶境飲食,也已改為聘請「掌庖師」(俗稱「總舖師」應是語音訛傳錯字,「舖」為床、店,與廚藝無關)大鍋燴製的「羅漢餐」和鋁鉑包飲料,既方便又省事。
  內門紫竹寺廟慶活動,慣例連辦三年後停三年,今年在觀光局協助下High到最高點,上級長官獲知明年開始停辦三年的習俗,驚慌無法續辦這項活動,這正是內門鄉長黃萬來積極爭取興建民俗技藝博物館,希望長期推動保存民俗技藝國寶的原因。


回羅漢風雲目錄】【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