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image  
黃山高  
  [ 作品首頁 ] [ 旗山奇首頁 ]
 
 

    早期客族先民開發美濃,深受荖濃溪水患之苦,每年雨季山崩洪暴,總將客族先民新墾的田地夷平,留下難以收拾的大石頭和遍地石礫,歷經160年,至日治時期,日人鳩集財力與人力進行南隆農場開發案,在南隆地區創設三五公司南隆農場,並於荖濃溪畔修築龜山堤防,終於杜絕水患。

日本政府水利專家利用荖濃溪豐沛水量,於美濃東邊竹仔門獅仔山下,鑿山引溪水發電,同時進行獅仔頭大圳開闢工程,發電送往旗尾製糖株式會社和手巾寮碾米場,發電後的餘水注入獅仔頭圳,為剛開發的南隆農場帶來源源不絕的活水,這條獅仔頭大圳,為美濃帶來富庶與繁榮,影響相當深遠,迄今仍為旗山美濃主要灌溉水源。

獅仔頭大圳源頭龍肚庄,因靠近荖濃溪,先民遠在清朝時,早已開鑿了美濃第一條龍肚水圳,當地農田因該水圳灌溉而贏得「六堆第一米倉」美名,但也因此和對岸的里港和鹽埔等地鄉民,展開先民最常見的水源戰爭。

獅仔頭圳開鑿半世紀後,有位農田水利會課長李成利到美濃視察,發現老舊的土圳使寶貴水源滲透流失,因此主導圳底全線鋪設水泥工程,完工後不但改善水源不足的缺失,更發現多出的水足以再開闢另一條竹頭角支線,但因沿途多山,施工難度高,該圳完成後,使廣林和竹頭角一帶旱田變水田,並撫平了因水引起的閩客械鬥傷痕,李課長實為當地民眾開發功德泉源。

美濃四周山水環繞,與外界阻隔,自古自給自足,並將盛產的米糧,順著美濃河運至廣東原鄉換取民生物資日用品,一座座象徵客家文化的夥房,散落在這遺世孤立的美濃平原上,直到南隆農場開發及獅仔頭圳完竣,大批農業人口入墾,美濃人口結構才產生鉅變,但這批新移民大部分都是來自桃竹苗的客族人士,文化上的融合大於衝突。

完善的水利設施,是穩固農業的最大功臣,獅仔頭圳的水潺潺流經美濃近百年,除了在農業上的貢獻,在人文上也有一份濃密的情感,四時不變的場景,是即使在冰冷的寒冬清晨,婦女都會在圳邊洗衣服鬥嘴鼓,為忙碌的一天揭開序幕,冬天的水圳水湄邊,更會到處冒著縷縷像輕煙般的水氣,為「瀰濃」清晨平添一股詩情畫意。

而四時變換的景觀,則是在春天插秧前引圳水入田,一畦一畦的水田,將明媚春光倒映在田野上,農家渲染出瀰濃的山水國畫美景;盛夏酷暑,整條水圳成為大人和小孩游泳戲水的清涼好所在;秋天待收的稻田,把大地染成一片片耀眼的金黃色,秋收後新種的菸苗,又在土黃色的田壟阡陌間展開新綠,夜間點點燈火在田裡穿梭,農民放水灌溉,也成為秋夜特殊景觀;冬天水圳兩側則是一大片翠綠的菸田,許多人家開始在圳裡清洗家具,悄悄地捎來過年的氣息。

水圳還蘊育出美濃許多風土歷史,沿著水圳一路寫出明顯地標,包括上河壩、河壩寮、九孔、十孔、水橋……等,「十孔」即因當地水圳有10個閘門而得名,水利單位曾表示要拆除這十座古老的水門,但遭受當地居民和藝文界人士反對,才留住這屬於社區生活史的文化財。

「水橋」是美濃人造奇觀,水圳經由水橋越過美濃河,水橋上面可行人車,下面卻是水道,從水流湍急又伸手不見五指的水道內滑向光明的彼端,是美濃孩子童年一項驚險刺激的挑戰,穿越水橋經過附近的永安老街和「粄條街」,客家三合院夥房錯落其間,綿延貫穿美濃的水圳,在綺麗的美濃山下流往旗山,澤被鄰近鄉鎮農田,獅仔頭圳的水滋潤了美濃的土地,也豐富了美濃的文化,堪稱客家文化的護城河。                               

2002.5.28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