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image  
黃山高  
  [ 作品首頁 ] [ 旗山奇首頁 ]
 
 

  乾隆元年(1736),原居屏東里港武洛庄的林豐山和林桂山兄弟率領客族鄉親,越過荖濃溪到美濃平原墾殖,在靈山腳下奉祀開基伯公開庄繁衍,沿瀰濃溪畔建造24座夥房,引中圳埤水灌溉農田,使墾拓地延伸至月光山麓。

庄內三個生活圈分布於美濃溪上下游,沿溪分別為上、中、下三庄,上庄由「東柵門」至「花樹下」,中庄由「花樹下」至「橫溝仔」,下莊由「橫溝仔」至「西柵門」,3處皆有開庄伯公壇,領域界定清楚,西門橋邊的「德勝公壇」更是世界唯一,為攸關瀰濃庄絕續存亡的重要歷史遺跡。

    庄中最早形成的道路命名永安路,寓意為求永久安居,沿美濃溪北畔,以伯公壇為起點,東起東柵門,西至西柵門為領域,除庄頭伯公壇,庄尾德勝公壇外,花樹下伯公壇和永安橋伯公壇為街中要點,早已形成居民休閒和情感交流的公共場所。

    永安路分老街和新街等二條主幹道,老街為現今19巷,清時是全庄最繁榮的商業街道,後因美濃溪沖刷,導致部分路段崩塌,使其功能逐漸衰退,日治時期日人入庄,有鑒於老街狹窄彎曲,遂將北邊牛車路拓寬,並以新街銜接中庄段,老街逐漸被取而代之。

    美濃鎮著名的「百年公井」,位於永安街19巷與新街交會處,公井曾是庄民汲水飲用的主要水源,同時成為庄民取水時逗留聊天之地,目前雖已功成身退,但卻名副其實升格為美濃文化財,古井被鐵柵欄圍住,靜默地在路邊細數過客來往和天地歲月足跡,看盡百代人事變遷,發揮讓後代子民飲水思源的文教功能。

    沿19巷可見兩旁古早店屋亭仔腳,經奉祀聖帝君的美濃第一古廟劉公壇,在巷尾盡頭向左轉進溪畔,就是南柵門早期渡口所在地,2百多年前,先民在冬季溪水乾涸時搭建竹排橋溝通兩地,夏秋兩季溪水暴漲時,則以撐竹筏方式渡溪,筏渡組織由善心人士捐贈田產,將田地生產孳息供渡筏資金,免費載客往返溪流兩岸,但時生竹筏翻覆溺斃之事,故在渡口可見阿彌陀佛碑,據稱是用來鎮煞及超渡罹難亡魂。

    美濃第一條老街永安路,至今仍古意盎然,文化局和藝文界人士非常重視代表瀰濃拓墾史蹟的這條老街,規劃老街再造工程,期能予以保存,並設法使之新生,留住先民足跡。

巡禮永安老街,可從庄頭伯公壇開始,感受伯公壇聊天遊戲的古早鄉土情趣,然後仔細瀏覽三合院夥房的古樸風味,客家人的三合院建物,大多與原鄉廣東嘉慶州建築型式相同,正中間是祖堂,內奉祖宗神位,門前有堂號對聯,祖堂兩邊是兩間主橫屋,同家族人漸成聚落,而形成客族「夥房」。

沿著夥房追逐先民足跡,一路到底就是西門橋邊的「德勝公壇」,這座全世界唯一的小廟,卻是攸關瀰濃庄絕續存亡的重要歷史遺跡,為美濃重要文化財。

                                                 2002.12.10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