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六月作品欣賞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三 十 年 的 堅 持



  民國五十二年我參加大專聯考,在八字尚未有一撇亦即還不知能否上榜的情況下,就先得為填選志願傷腦筋,在繳報名表時要順便把數十個學校學系作一個分發順序的排列。填表時,幾乎每個同學都臉不紅氣不喘的把台大列為第一志願,沒有什麼系科的概念。我是縣長獎畢業的,自然也心高氣傲,當仁不讓的管它什麼系,把台大、政大、師大依序填下來。大學部份填完後,要填學院部份可就真正傷腦筋了。那時可供選擇的學校有淡江、逢甲、靜宜以及新成立的文化學院。我在這幾個學校游移不定,前面幾個學校都有些歷史,比較有「名」,文化是新設立的,長的是圓是扁不知道,師資設備更是莫宰羊,結果我在一陣徬彷後,把文化新聞系填在學院部份的第一志願。


民國56年文化新聞系首屆畢業生合影留念


  做這樣的選擇也是有「典故」的。首先,家裡不是很富有,我又是當時社會不頂重視的「女生」,想繼續深造自然要選擇學費比較低的公立大學比較能獲得認可,不管如何,也比較「神氣」些。至於選擇新聞系,說起來還蠻好笑的,竟是受到當年美國第一夫人賈桂琳的「影嚮」。她曾經當過記者,意氣風發的記者生涯引起了我的注意及嚮往,加上自視還具有一點文才,便偷偷「選」了新聞系,這是所有「志願」中我唯一經過自我評估考量的科系。結果,我這個鄉下學校的「雞首」被擋在公立大學門外,卻「如願」的被分發到文化學院新聞系。為了說服老爸讓我唸,我又把甘迺迪夫人的輝煌歷史搬了出來,加上兄長們在旁敲邊鼓,我真的如願以償步上新聞工作這條不歸路,從接受新聞教育以至進入新聞事業單位工作迄今,已足足三十年。因為今年正是我的母系文化大學新聞系成立三十周年的大生日,我願把我的學習及工作經驗約略寫出來,提供有志從事大眾傳播工作的青年做為參考。


畢業時,與謝然之系主任(中)及鄭貞銘老師(右)合影留念


  文化新聞系係以培養新聞實務人才為主,包括報學、廣電、廣告、公共關係、電影、攝影、雜誌界人才,當年我們的系主任是謝然之教授,謝主任身兼要職,公務繁忙,大部份的系務均由講師兼導師鄭貞銘先生負責。我們的師資堪稱一流,像王洪鈞、歐陽醇、李瞻、劉昌平、黃遹霈、余夢燕、馬克任、徐佳士、錢震、姚朋、何貽謀、于衡、顏伯勤、江德成等名教授名報人都曾是我們的業師。除了課程安排得當,鄭老師也刻意安排許多演講的課程,廣邀各界名流包括大眾傳播、政治、外交等傑出人才來系上演講,讓我們有機會親聆他們寶貴的學習及實務經驗,這對日後的研習及就業都非常受用。


曾經要我放棄入學的父親,畢業時,仍高高興興帶著孫女阿凰來參加我的畢業式


  大二那年暑假,鄭老師開始帶領學生積極籌劃實習刊物「文化一周」的創刊事宜。開學後,我們除了忙修各科學分外,也多了一項「好玩」的事做,就是現學現賣,學習報紙的編採作業。首先,運用「新聞鼻」從各報新聞版面去「嗅」出有延展性的消息,找到新聞人物去實地採訪,然後寫稿、編輯、到工廠看排版,直到報紙印出來,全體同學分組全程參與,實地體會出版一份報紙其間所經歷的酸甜苦辣,的確非常「刺激」。除了實習報,鄭老師也儘量找一些其他供我們磨鍊的園地,如「中國一周」,我訪問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博士的父親丁觀海教授,談丁博士名揚世界的學術研究特稿( 當時丁博士尚未獲獎) ,就曾在該刊當封面故事慎重刊出,給我莫大的鼓勵。在學其間,我還採訪到其他如周宏濤、李鍾桂等當今政府要員及甄珍、秦沛等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圓了當年想一嚐記者生涯的大夢。

91年初,旅居加拿大經商有成的的葉乾次(第二排左1)返國,請鄭老師(前排左2)及同學餐聚。


  鄭老師教育並提掖學生可謂不遺餘力,他除了在報社上班之外,最能找到他的地方就是學校的系辦公室了。他心中所惦念的除了工作就是學生的學習狀況,他比家長還更把我們看得緊,連去教育召集也毫不放鬆的遙控我們的功課,了解是否按進度完成。玩心重的我們真是有點煩他如此不近人情的。然而,就是他這樣緊迫盯人的教學態度,我們真正在大學四年中學到了東西,他的苦心除了把學生個個造就成傳播界的可用之材外,在謝主任辭去系主任一職後,遺缺自未做第二人想,由鄭老師接棒掌理系務。近年由於當局另有重用,不得不辭去行政繁忙的主任職務,但仍固定在系裡開課,教育青年學子的擔子,他無論如何是不會輕易卸下的,他的堅持將不只三十年,而會四十年、五十年----
  在同班同學中,有將近一半的同學從事與新聞相關的工作,他(她)們也都是堅持了三十年而未有過「異心」的。像在台灣新聞報任特派員的陳南山,自立晚報的顧問吳啟章、華視新聞部採訪組長何家駒,中華日報採訪組長劉尚信,中國時報採訪副主任李廣淮、張梓疆,台灣新聞報的主編組長張景照、林炳昌等等,都是新聞界的俊彥。
  大三那年暑假,我很幸運的與幾位同學同時獲得英文中國郵報董事長黃遹霈老師的賞識,開始進入郵報工作。初時我們一起編一本觀光雜誌,然後再依各人性向及特長編入各部門。我因工作比較細心,被分配做廣告編務的工作,翁碧英則被重用為廣告業務的開發工作。她的確是這方面的高手,日後她果真成了廣告「大戶」,也成了同學公認的富婆,黃老師真稱得上是慧眼識英「雌」,沒有看走眼。


旅居美國的蔡月輝返國,與老同學敘舊(前排左起:高富美、蔡月輝、六月、周銘秀、劉朗、陳大為;後排左起:何家駒、應正琪、徐桂生、蔡恆隆、李廣淮、劉尚信、于國韜、黃仲正)


  在郵報工作六年,健康關係休息了一段時日,再進入聯合報系中國經濟通訊社工作,先後做過廣告、編輯、發行等工作,只是再沒有當過記者。不過我無所憾,傳播工作是一個整體打拼的事業,每個環節都十分重要,都同樣具有高度的挑戰性。只要是在這個「圈子」打轉,不管在哪個部門工作,每天都會發現到新鮮的事務,我相信自己將能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堅持下去,直到退休為止。何況,近十年來,我雖然沒有機緣執記者之筆,我卻也未曾放下我的筆,我隨興的寫作,寫散文,偶爾寫點小說,至今已出版了四本散文集,記者沒當成,倒也沒有在文字工作上繳白卷。大概受過新聞訓練,對新聞特別敏感,遇有「不平」的新聞事件,也寫一些雜文或「新聞詩」為不幸的人「仗義執言」一番,雖影嚮力有限,但多少還是發揮了一點「代言」作用,是值得自我安慰並堅持繼續去做的一項新聞「週邊」文字工作。
  最妙的是同學中與我在同一事業體系工作的就有十四位,聚齊來剛好可擺上一桌,開個小型的同學會,好像又回到從前的課堂上,這在其他科系畢業的同學大概少有這麼「齊心」的。這些「同志」包括呂啟瑞、簡武雄、盧國祥、方炳炎、林享禎、陳守卿、曾瑞慶、郭光前、李璞芳、徐桂生、徐寶壽等報系各單位的重要幹部。我們中又以現任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劉朗及歐洲日報採訪主任陳揚琳兩人的心志最為「老」而彌堅。劉朗大哥在未進入文化新聞系就讀前,即是具有採訪實務經驗的記者,三十多年過去了,至今仍是新聞戰場上一名驍勇的鬥士,樂此不倦。至於陳揚琳,她曾在「我的不解緣」一文中自我表白: 「對這份甜酸苦辣交織著不同滋味的工作,我之所以痴迷,因為我不是將它視為糊口謀生的職業,而是秉持著理想與信念去奉獻心力,視為一生努力的目標,--- 希望有生之日投入心血全力以赴,實現理想與抱負。」她一直是說到做到的女強人,我相信她是能為理想鞠躬盡瘁的那種人。
  另一件事也是特別值得在這裡一提的。現任聯合晚報地方新聞組主任的陳大為,除了他的敬業精神令人欽佩外,他把他的興趣「遺傳」給他的兩個孩子更是一絕。他本人是文化新聞系第一屆畢業的,他的女兒是第廿六屆的畢業生,他的兒子又於今年轉入文化新聞系二年級,成為第廿九屆的在校生。一門三傑,在同校同系就讀,這個「CASE」想來是中國新聞史上空前的記錄吧,而後學中想要打破或平這項記錄怕也沒那麼容易呢。陳同學不只堅持自己的理想,還要把「衣缽」傳給下一代,而下一代也欣然承傳,新聞工作的魅力,我想可以從這裡得到最佳的見証吧。

( 原載 81. 11. 28 台灣副刊 )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