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我 寫 農 家 妹 子
六月農家妹子

 


到苗栗旅遊時,見到一片熟黃的稻田,如同見到老朋友般的欣喜(書封底照)

  那年,當年過古稀只有小學程度的大姊,努力學習電腦,從她居住的被我笑稱鳥不生蛋的六龜大津小村(實際上只是偏遠些,那裡可是鳥語花果飄香的福地)給我發e-mail時,我感受到了電子科技的「魔爪」真是無遠弗屆,對生長在五○年代的吾輩而言,那種震撼力不可謂不大。
  因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城鄉的差距也因此越來越小,約半世紀前,我們這些在農村長大的孩子,總是打著赤腳土裡來泥裡去,跟著種田的父母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那時沒有電視機,生活好點的人家頂多有架收音機,我們很多樂子都是自己找的,自己做玩具,除了三餐,我們沒什麼零嘴吃,自己到山裡採野果子,或追著農場載甘蔗的小火車偷偷抽幾截製糖甘蔗解饞。家裡種田沒有現代化農具,靠著一頭牛拖犁耘田,拉車載運農作物,插秧搓草無一不是手工作業。我念書,直到小學畢業,沒讀過一本課本外的故事書,我很多「知識」,都是從與大自然的深情接觸中摸索學習而來,與現代孩子的學習環境真有天壞之別。
  時代巨輪不停滾動著,很多傳統事物在「科技」這頭怪獸的牽引下,一樣一樣在我們眼前消失,農村的變化尤其大。耘田有耕耘機代勞,水牛幾乎不見了;插秧有插秧機,搓草藉由殺草劑一噴,幾下子就清潔溜溜;曬穀也不必再看老天爺的臉色,一切由烘乾機代勞。村民的娛樂,除了電視機還有卡拉OK,孩子則迷戀在自家電腦或「網咖」中,跟生長在都市中的孩子已沒太大的分別了。他們熟諳一切的遊戲軟體,昔日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他們聽來則有如天方夜譚,科技「怪獸」有其無法抵擋的魅力所在,也有其一定的存在價值,要人們回到過去般的生活方式,畢竟是不容易了。
  然而,我仍止不住的會去緬懷那個年代的純樸與美好,也很想把這些經歷寫下來,除了分享有同樣生活背景的人,也希望能讓現代少年仔在汲取新知的同時,可以了解阿公阿嬤那年代是怎麼「賺吃」的,怎麼「玩樂」的,因而有了書寫一本以昔日農家生活風貌為主軸的書的念頭,【農家妹子】便是想傳達這個訊息的一個集子。值今政府正在大力推廣鄉土教育,相信此一集子對落實宣揚鄉土文化亦具有正面意義。
  本書的創作有幸獲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獎助,在此感謝評鑑委員諸公給我的肯定。在寫作過程中,我也要感謝黃海、李潼及郭心雲等文友熱心提供給我他們寶貴的創作經驗。特別是李潼,本來還準備為我這本書作序,奈何他終究沒能戰勝病魔,留下一段「殘序」便溘然長逝,至為遺憾。
  寫這本書時,一生劬勞的大哥也正為惡疾所苦,但仍不時扮演著我最佳的農事顧問。還有其他兄姊,也提供不少對我而言仍很「鮮」的訊息,豐富了這本集子的寫作內涵,我這個佔盡便宜的么妹,要特別在此向已辭世多年的父母親及甫於前年往生的大哥致上最高的敬意。也以本書向所有辛勤種作的廣大農民致敬。
  我也要謝謝余玉照教授的夸然大度,慨然應允為這本集子作序。二十幾年前,我曾為他的一篇散文「田裡爬行的滋味」所深深吸引,這篇文章被譽為農業文學的經典之作,給我極深刻的印象,對日後我創作【農家妹子】不無導引作用,能得到余教授賜序鼓勵與指教,真是榮幸之至。
  另外,這本集子也曾受到廣播名家張敏小姐的青睞,在她主持的「快樂來相會,一首歌一個故事」節目中連續播出十餘天,從最後一天播出後聽眾的「扣應」(Call in)電話中,可發現這些故事深受聽眾歡迎,且不吝給作者許多鼓勵的話語,在此向張主持人及愛護我的聽眾們謹致謝忱。
  這本集子經由一向愛護我的老長官虞炳昌社長的推荐,且獲得文苑出版社慨允出版,在此一併深深致謝。
(原載96年3月30日 青年日報副刊)

畫家凌傑:本書封面及內頁共四十幾幅素描插畫,係由知名插畫家凌傑創作,深刻呈現早年的農村味,備受好評。

認識台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