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臺灣人懷原鄉之罪

一、
  中國中新社漳州二00一年八月九日電(記者沈遙通):記者昨日到漳州詔安縣白葉村採訪時,村民圍著記者說:【我們從電視裡得知陳水扁鼓吹「一邊一國論」非常氣憤,他數典忘祖,是我們陳家的不肖子孫。】
  白葉村村委會主任陳君華說,陳水扁自西元二千年台灣地區競選領導人之前,至今已有三次提到他的祖家是白葉村,今年三月三十日他在與網友聊天時,再次強調自己是客家人,祖籍是「白葉村」,也表示有機會要回祖地看看。如今看來,這都是他的兩面手法,他最近發表的「台獨」言論,暴露出他推動「台獨」的意圖。
  該村陳姓族長陳水滾老人說,我們與台灣陳姓鄉親都是唐朝陳元光的後代。陳元光當年為了維護「大唐一統」,奉命率兵平亂戍邊,成為維護國家統一的一大功臣,被後人尊稱為「開漳聖王」。陳水扁的先祖陳烏從白葉村去台灣,他與千千萬萬台灣的先民一樣,披荊斬棘,建設寶島,驅逐「荷蘭」、「日本」侵略者,都是為了台灣的繁榮和祖國領土完整。
  陳水扁口口聲聲說他是陳家後代,卻沒有光大祖上美德,反其道而行之搞「台獨」,是我們陳家的不肖子孫。陳水滾老人呼籲在台南的五十多萬,根在白葉村的陳氏宗親,認清陳水扁的真實面目,為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出力。老人還代表白葉村的陳氏宗親,歡迎除陳水扁之外的台南宗親回祖家尋根認祖。
※筆者註釋:陳水扁總統的祖先是不是「陳元光的後代」,下文對「陳姓」另有說明。民國七十八年六月,漢聲雜誌社出版「臺灣的漳州人專集」,內容提到,陳元光率貳千名府兵,平漳州閩、粵人的獨立脫離中原運動,平定後,設置漳州郡,當時只轄漳浦一縣,週圍仍是閩、粵人原住民所居,陳元光努力教化漳浦附近原住民,但後來也死在原住民畬族勇士手中。
  據中國報導,陳水扁的詔安祖居地全村都姓陳,但該村原來有十八個地方土姓,是他們的第一代祖下了個命令:「為大家的好,全村的人一律改姓陳,否則搬出村外」,結果他成了全村人的第一代祖。
臺灣光復後,原住民遭政府強制改漢姓,也可以理解臺灣人原鄉早期先民「姓」之來源;國民政府進入臺灣,命令臺灣原住民改漢姓,是依村落上面首長之意,或辦戶籍的戶籍員意思。當年閩、粵地區,有個漢人住進了一個蠻(百越)族村落,因文化較高受到村民的愛戴,尚無漢姓的蠻(百越)族村民於是全都取了他的姓,那個地方就成了張坑、陳坑、李坑等等中原百姓,他一個人的祖先就成了大家的祖先,這也是臺灣人原鄉姓氏之由來。
  陳水扁總統的先祖陳烏從福建到臺灣,到陳水扁總統時可查已經第九代,所以,有人推算,陳烏是乾隆時期來台。可是陳烏之前的祖先是誰,沒有記載,這是臺灣人祖宗來源之盲點,可以說臺灣人大部分相同點,也就是值得大家探討的地方。如果陳烏是由閩南來臺,他在閩南是無法生活,隨人來臺灣謀生,他不是官史、軍人,何來負有【建設寶島,驅逐「荷蘭」、「日本」侵略者】的任務。
  他來臺居住的地方當時是平埔族「麻豆社」,根據臺灣歷史殘片記載分析,臺灣的平埔族,遠遷的並不多,大部份就地漢化並跟百越人(閩、粵人的祖先)一樣拒認祖先,這就是沒有文字民族接受中原文化洗禮後的通病。如果陳烏真的由福建到臺灣,陳烏的老婆是不是臺灣人,最起碼他的歷代祖先婚姻中一定滲有「麻豆社」平埔族人的血液。
  經過二百多年,陳烏在福建同系同胞,歷經戰亂、疫病、饑荒、中國文化大革命,是不是同系有人遺傳下來,尚是個疑問?就如目前臺灣外省同胞或第二代,明知祖地、父親是中國某一省,某一縣、鄉、鎮,但返「祖地」,無親人可認,有人拒絕返鄉認親一樣。目前臺灣二千萬舊住民到中國觀光的一大堆,但去大陸認親的,我看只有個位數,陳水扁總統只要他在臺灣背負臺灣歷代陳家的神祖牌,念茲在茲,那來「數典忘祖」。現代臺灣舊住民別說中國,對臺灣的祖先、親戚都搞不清楚,非常的多,即使修出的族譜,我可以說,準確性非常低,說陳水扁總統「數典忘祖」太沉重了。


開璋聖王

二、
  有人到福建去觀光,一位畬(ㄕㄜ)族婦女正在曬穀子,對於來自台灣的遊客相當好奇,只知道台灣很富有,卻不知道台灣的相關訊息。一直問:「台灣在哪裡?有像我們這裡有山嗎?有海嗎?有種田嗎?」「回去請你們台灣做生意的多多來我們這裡投資啊!」她說,他們這山上盛產龍眼、荔枝與香蕉,希望台灣人能帶錢來開發投資。他們一家人,是住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赤嶺村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漳浦縣赤嶺村是臺灣南、北藍姓,共同認定的祖籍地。
  畬族與客家人的關聯,近幾年來,畬族成為兩岸民族學研究的熱門對象。絕大多數的畬族講客家話,因此過去被認為是「漢族」,客家人(也有人講閩南話而被認為是閩南人),一直到最近才陸續有學者從民族學、考古學、人類學等研究中,發現畬族是閩、粵、贛地區的少數民族,屬於「百越族群」的後代。
  過去,客家人自認是「最純種」的漢人;但是,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蔣炳釗及多位學者,則陸續提出學術研究,指出客家人其實並非純種漢人,而是南遷的中原人與閩、粵、贛交界區的畬族融合後的新族群,所謂的「漢語」也非唐宋時期的古漢語,而是漢語與畬族交融的方言。
  雖然這戶畬族人家不熟悉台灣,但他們的畬族祖先卻對台灣不陌生。畬族第一大姓是藍姓,清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台灣爆發朱一貴反清事件,清廷令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與南澳總兵藍廷珍領兵鎮壓,藍廷珍的族弟藍鼎元也隨軍來台。藍鼎元是文人,朱一貴事件後,他提出《平台紀略》奏摺,對清廷之治台政策,頗多建言。目前藍姓在中國是稀姓,但在臺灣姓氏排名確佔有一席之地。歷史上記載,藍廷珍、藍鼎元平亂後,即回中國封官授爵,並沒有在臺灣生活、墾荒,但臺灣的藍氏大部份認為藍廷珍、藍鼎元是他們開臺祖。
  蔣炳釗目前是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會長,曾經訪問台灣,當時他還特別去拜訪基隆藍姓宗親會理事長藍德俊。他告訴藍德俊,台灣藍姓其實是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畬族後代;藍德俊初聽,難以置信,心想「堂堂藍姓,源自中原漢族,怎麼可能是少數民族呢?」一場「非正式」的「兩岸姓氏源考討論會」,最後沒有結論。藍德俊後來特別央請人到廈門大學去拜訪蔣炳釗,蔣炳釗同時招待這些人們,到漳浦縣赤嶺村(古時候赤嶺鄉)去看看當地藍姓宗親會的「藍氏家廟」祠堂。這個祠堂目前已經變成畬族祠堂,旁邊的一塊空地正在趕建「畬族博物館」。
  以藍德俊為例,在血緣上,可能與他有關的群族至少包括:漢人、閩南人、客家人、畬族(百越民族)以及臺灣平埔族。藍德俊並非特例。台灣本為多元族群的移民國家,族群來源相當多元,目前臺灣這塊土地上主要有四大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含平埔族),以及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撤退台灣的「新住民」。
※筆者註釋:此段意義,實在值得客家及高、屏北地區姓藍的鄉親深思。

三、
  海盜與台灣的關係,在漢人與荷蘭人還沒到台灣之前,台灣本為原住民居住地,四百多年來,陸續來到台灣的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所建立的政權,對臺灣平埔族、原住民來說,可以說都是外來政權。歷史上的臺灣的平埔、原住民,雖然沒有留下很明顯的帝國政府,但事實上,外來政權未進入前,他們仍存在著分散的族群及簡單統治階層。例如中國歷史的「毘舍那國」,荷蘭時代的「卡貝蘭灣」、「米達克王」、「卑馬巴王」、「沙巴特」、「塔卡波德」、「卡地曼」、「土庫卡」、「普卡」,清朝時代的「卑南王」。
  澎湖,卻比台灣更早與中國大陸接觸。南宋時期,澎湖就有宋人移居,元朝曾在澎湖設置巡檢司,隸屬福建省泉州同安縣。明朝成立,認為「海上為不征之地(沒有多少稅收可征)」,又鑒於倭寇、海盜屢犯大陸沿海,便施行「寸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七二年),明朝把澎湖所有住民強制遷回福建漳州與泉洲,市井繁榮的澎湖一夕間變成荒蕪,這就是澎湖史上有名的「墟澎事件」。「無人管」的澎湖,遂成為日本浪人和明朝福建沿海海盜的巢穴,也就是歷史上擾福建、浙江多年的「倭寇」藏身地,臺灣出去攻打中國的「倭寇」,也造成明朝敗亡其中因素之一。
  其實,早期台灣漢人與大陸的接觸,除了少數的商人與漁民,大多不透過官方行商業貿易,而是因為「海盜習性」,與官方關係是分離的。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在獨立前,曾是英國罪犯的流放地點,其「歐洲祖先」出身相當卑微。台灣早期的大陸祖先其實也不遑多讓,他們有為數不少的人是以海盜為業!橫行臺灣海峽。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人也不會說,英國、歐洲是他們的祖國。
  中國海盜先後以漳州人陳老、廣東潮州人林乾道、廣東饒平人林鳳、福建漳州海澄人顏思齊以及福建泉州人鄭芝龍,勢力最為龐大。林乾道與林鳳都曾遭到明軍追擊,暫避台灣。海盜「大首領」顏思齊在日本闖出一片天,他廣發武林帖,邀集鄭芝龍等海盜領袖,共謀對日本起事,當時鄭芝龍才十八歲!後來顏思齊事跡敗露逃到台灣,從北港登陸,鄭芝龍則從閩南漳泉帶來窮苦無業的親友同鄉來投靠。四年後(明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顏思齊因瘧疾病故,鄭芝龍接管他的勢力。鄭芝龍據台期間,福建連年饑荒,他接連趁機動員數萬漳、泉人來台開墾,為大陸遭受苦難的百越人民在台灣開墾、定居,奠下初基。

四、
  台灣與世界強權接軌,十五、六世紀是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開闢時期,人類自此進入海權時代。公元一六○○年,荷蘭從西班牙管轄下獨立。一六二四年,荷蘭就發兵占領台灣。這一年,鄭成功在日本長崎誕生。荷蘭人據台二年後,西班牙也在一六二六年登陸台灣基隆,三年後占領淡水,建立紅毛城。一六四二年,荷、西兩個海上強權,為爭奪台灣開戰,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出台灣。
  荷蘭殖民台灣,鼓勵人民種稻、植蔗。米、糖於是成為台灣當時對外輸出最重要的商品。但荷蘭統治下的人民以原住民平埔族為主,原住民平埔族不善農耕,荷蘭一方面從印度引進水牛,另一方面則到閩粵沿海,以提供土地、牛隻、農具與水利等措施,招攬閩南人來台開墾。直到荷據末期,大陸來台人數散居安平、北港沿海地帶已有近二、三萬人。
  這些移民的土地所有權仍屬荷蘭王所有,故稱:「王田」。現在台南、嘉義等地,還有一些地方叫做王田。荷蘭在台灣獲利頗豐,每年的獲利(純益)約四十萬荷幣,相當四噸黃金。荷蘭一位總督就說:「台灣真是一頭好乳牛!」當時,荷蘭在亞洲二十五個商館中,只有十處商館有盈餘,日本排名第一,台灣第二。
  荷蘭對台灣最大的貢獻,是使台灣成為中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與轉口中心,並因而與世界文明接軌。就土地而言,台灣只是彈丸小島,但就貿易來說,台灣卻是大國。而首先啟動台灣與世界貿易者,正是荷蘭。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攜帶媽祖神像發兵攻台,率領三萬五千人的軍隊,在金門料羅灣集結,先攻澎湖,再取台灣。同年十二月,荷蘭人遭受長期圍困,後續支援又發生錯誤,在兵疲船荒之下開城投降,結束在台灣三十八年的統治,鄭成功於是在台灣建立了第一個亞洲閩、粵語系政權。明鄭走後,施琅進入臺灣,與臺灣沒有關係的,大部份被趕回中國,只有跟平埔族有婚姻關係的,才能留下來。

五、
  漳州古蹟-陳政墓,位於漳州雲霄縣城西面三公里處的將軍山麓。陳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總章二年(669年),因閩南泉州和潮州發生農民起義,陳政奉旨來閩「平亂」。公元六七七年四月,陳政病歿,葬于將軍山。其子陳元光襲其職。
  現墓地尚存馬、羊等唐代大型石雕。墓的附近有一溪澗,名馬坑,相傳為陳氏飲馬處,山麓有磨劍石。將軍山海拔四二六米,高標秀麗,每逢元宵、中秋晴夜,皓月西移,自城內望去,恰似掛於山巔,素有「將軍掛月」之稱,為雲霄一大勝景。


嶺口碧雲寺開璋聖王

六、
  三坪寺,閩南佛教名剎,位於平和縣文峰鎮,距漳州市區四十七公里。三坪寺內供奉開山始祖楊義中高僧,他被尊稱為「三坪祖師」,唐玄宗曾賜號「廣濟大師」。三坪寺始建於公元八六六年的唐代,至今香火鼎盛,在閩南及港澳、東南亞地區久負盛名,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農歷的正月初六、六月初六、十一月初六以及三坪祖師的誕辰、出家、圓寂之日,更是人聲鼎沸、香火繚繞。
  現存的寺院是在清末時重修的,整個寺依山而築,有山門、大雄寶殿、祖殿、齋堂僧房、塔殿及鐘、鼓二樓等建築,結構嚴謹。一九九六年又興建了廣濟園、百果園、迎客園、仰聖山庄等服務配套設施。值得一提的是,園內有相茗居茶庄和藥膳堂,那裡有三坪祖師留下的生活和飲食良方,據說,看了可獲得一些健康長壽的秘訣。
筆者註釋:三坪寺又稱三平寺,旗山溪州的「三龍寺」主神即「三坪祖師」。該寺也曾回平和縣文峰鎮三坪寺進香,至於旗山溪州往田寮的仙草寮也有一間「崑山寺」,蔡姓廟公稱:該地首先主神為三代(三坪)祖師,有一年(不詳)海上王爺聖駕要到九如「踏駕」,經過此地,返回時,王爺即要在此卜居,但三代(三坪)祖師不肯,雙方爭執不下,經地方耆老懇求,才息事,雙雙坐鎮「崑山寺」,該寺前為古代官道,廟西側曾有一家打鐵店及飯店(現已成荒煙蔓草),「崑山寺」六十年代,仍是土角廟宇,經地方(田草埔)集資,重蓋新廟。


三龍寺三坪祖師


崑山宮三坪祖師

七、
  閩南九侯山,在詔安縣東北,距縣城十五公里。據宋《漳州圖經》記載,大禹的九個子孫入閩居住,死後化為神仙,各主一山,就成了九侯山。九侯山的九大山峰中,最高為天柱峰,方圓十餘里,山上有天開門、五儒書室、棋盤石、天然橋、松澗泉、瀑布泉等廿四景,是漳州著名的游覽勝地。天柱峰半山腰有九侯禪寺,始建於唐朝,歷代屢有修繕,為詔安主要寺院之一,俗稱九侯岩。山麓有一大石洞,名「陳吊眼洞」,據說宋末元初時,福建畬族人民拒絕再受異族統治,起義反抗元朝,當時的畬族領袖陳吊眼就曾屯兵于此,因此頗受閩南人陳氏族人悼念。
筆者註釋:陳吊眼是福建畬族人領袖,可見漳州詔安縣陳姓並非「陳元光」後代,漳州詔安縣白葉村陳姓族長陳水滾罵陳水扁「數典忘祖」搞「臺獨」,陳水滾他本身就「數典忘祖」,陳水滾應尊崇他的祖先「陳吊眼」,以陳吊眼為畬族民族英雄為榮,好好教育閩、粵子弟,反抗中央獨裁政權,才是真正沒有忘本。

八、
  畬族【祭祖先】是農曆二月十五、七月十七、八月十五為祭祖日,五月初五為小祭祖日。全村皆有祠堂,每一宗族有一根祖杖,雕刻有龍頭,作為祭祖時圖騰崇拜的標誌,畬族傳說中的始祖槃瓠,極受人們崇拜。
  畬族人節日節日除了與漢族相同的春節、清明、中秋、七夕、重陽等節日以外,畬族還有一些傳統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染烏飯,其來源是相傳唐初畬族英雄雷萬興興兵抗官府,被困於深山,採烏稔葉(臺灣鄉間最普遍野菜)充飢,堅持到第二年三月三終於得勝,所以在三月三煮烏稔飯以為紀念。

結語:
  中國對「開漳聖王」典故如此記載:唐總章二年(669年),歸德將軍陳政奉高宗之命,率五十八姓府兵入閩南,唐高宗儀鳳二年(西元677年)四月,陳政因積勞成疾,卒于任上。陳政之子武進士陳元光襲職,代父領兵,封玉鈴衛翊府左郎將,後晉階為正議大夫,詔封為嶺南行軍總管。唐垂拱三年(西元686年),武后下詔,准于原「綏安」地,創建漳州府,轄漳浦、懷恩二縣,漳浦附州為縣,任命陳元光為漳州刺史(知府)兼任漳浦縣令。
  陳元光請建州制時,便以江名州。漳州最早的州治,也設于雲霄【南蠻十八峒(相當於縣)】漳江之畔。陳元光被朝廷任命為元帥,率兵平定漳州的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海澄等七縣,設漳州府治于龍溪。當地地居民都是未受教育的蠻族,「地極七閩,境連百粵」為南蠻十八峒之地,生產落後,民性凶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陳元光到任之後,便驅逐少數劣民,安撫教育蠻民,將中原文化移植漳州,排除萬難,開辟疆土,以「開漳將軍」兼漳州州事,努力施方仁政,使漳州居民能安居樂業,當然漳州原住民也就走上漢化。
  唐睿宗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十一月五日,「蠻寇」苗自成、雷萬興之子又于潮州聚眾反抗朝廷,敵眾潛達岳山。陳元光聞訊率輕騎抵御,因援兵後至,被畬族猛將「藍奉高」刀傷而陣亡,以身殉職,卒年五十五歲。漳郡隨從部將,聞之如喪考妣,為之哀號。葬于綏安溪大崎原(今漳浦盤陀大崎灣),後遷葬漳州。漳州人感念他的恩澤,奉為鄉土開拓神,建廟祭祀。
  陳元光(又稱陳永華),又稱「陳聖王」、「陳聖公」、「威惠聖王」、_聖王公_、[威烈侯]、[廣濟王]、[陳將軍]、「陳府將軍」,俗稱「聖王公」,歿後,歷代屢有封贈。唐開元四年詔立廟,封「川侯」。五代時贈封「保定男」。宋代追贈「輔國將軍」、「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開漳主聖王」。明初封「昭烈侯」。漳州人或陳姓宗廟,祀陳聖公為[陳府將軍]或[陳聖王]。


里港開璋聖王


  臺灣人,不以血統,以中原姓氏來追認他的祖先,以受陳腐帝國思想,官方編修族譜認定他的根源,拒絕承認真正的祖先及愛惜這塊養育他的土地,它是世界上最奇特族群。世界上再弱小的民族或有相同生活圈習慣者均可成一個國家,中國也承認它,而臺灣至今仍是中國認為的「一個地區、省」。為何,臺灣人依「智慧」來講,他的智慧,實在比非洲人、大洋洲最原始的國家高級不到那裡。臺灣人只受「漢化教育」三百多年,比韓國、越南千年短,但至今脫離不開中原「愚民政策」餘毒的框框。到目前,在臺灣的中國新住民公開場合、媒體指責臺灣人的「愚蠢」種種不是,臺灣人不以為杵,甚至於附和者罵自己的「臺灣人」,才令人感嘆!
  最近做田野調查發現,客家莊人民、神明回粵東認祖,情形非常少,他們認為臺灣「伯公(土地公)」、義民(褒忠)廟,這些本土的神祇才是保佑他們的真正神祇,他們要的是「真」、「實在」,充分發揮「硬頸精神」。但閩南人,對先民遺留下來的信仰,「壺、石神神廟」、「地基主」、「義民廟」,不是任其荒廢就是予以漢化。認為中國神可以給他們「錢(佑我賺大錢)官(做大官)、長命(不會死)」,因此投資蓋超級中國大神廟,認同中國,歧視臺灣心比客家族群嚴重,臺灣的閩南族群可以說只有看目前的「利益」,小部分的臺灣人真正應驗臺灣俗語:「被人賣了,還幫人算錢」的奴才性。
  日本人統治臺灣期間,臺灣的前清士大夫、舊思想者,動不動展露「汙腐的中原文化」,因此惹得日本人經常罵他們是「清國奴」。中國國民黨兩位蔣故總統唯一對臺灣「民主」的供獻,就是堅決維持臺灣在東亞是一個國家,甚至於還心存消滅敵人的信念。而現在還有人認同打敗蔣故總統的「中華人民共國」是祖國,那其不也是「背祖」?而且鼓吹「財富」是來自「獨裁、專制」的政府所賜,您的打拚、努力、創造、流血流汗所得到享受,是政府恩典,「享受」減少了,是現政府的「無能」,民國三十四年到七十年代,三十幾年中臺灣人度的是什麼日子,讀大學、健保、當官等等,沒有點財力的,門都沒有。目前的苦,可以說沒有以前的一半,幻想過去,是不是奴才性比清末的漢人侍奉昏庸的慈禧太后還更「奴才」。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