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刺桐不是平埔族聖樹辨誤

  先摘錄一段他鄉寺廟典故,再說刺桐不是平埔族聖樹因由:
  台東縣最邊遠北方鄉鎮-長濱鄉,有一間漢式廟宇:叫(保安宮),廟的沿革如此記載:保安宮位於長濱鄉忠勇部落的北側,背山面海,在長濱沖積扇平原的扇頂,景色非常秀麗。忠勇村早年稱加走灣頭,光復後更名為忠勇村,村內居民以從屏東赤山萬金的西拉雅馬卡道族為主,一百二十年多年前,入墾時頭人「潘石隆」從屏東嚮潭迎回一尊玄天上帝,安置在公廨內供人祀拜。
  早期平埔族人尚保有傳統的祭壺儀式,而且族人聚集的部落都會有乙座「公廨」,內奉祀阿立祖(太祖)神位,以壺祀之。一般漢人則稱為「矸仔佛」,保安宮的前身即是早年的「公廨」,是庄內族人信仰的中心。日治晚期,日人極力推行皇民化政策,以政治的手段干涉居民信仰,將原有的「矸仔佛」等以火全數焚毀。居民屋內也一同禁止設置祭拜,當時憨厚樸實的西拉雅族人,只好將「矸仔佛」請至隱密性高的大茄苳樹頭奉祀,以避日人的蒐查。
  「公廨」早期為茅草竹屋,非常簡陋,大正三年(民國三年)改建為保安宮,以玄天上帝為供奉的主神。民國三十四年再以磚瓦重建為目前的風貌,新廟以閩南燕尾建築為主,龍柱、神龕皆為漢式,已難看出平埔族人傳統「公廨」的風貌;而且早期每年阿立祖誕辰日,族人跳戲的儀式已不復見,僅於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玄天上帝聖誕,庄內居民才曾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台東縣長濱鄉(保安宮)沿革,可以看出,屏東赤山萬金的西拉雅馬卡道族頭人「潘石隆」,一百二十年多年前,移居東台灣時,是帶著屏東嚮潭「玄天上帝」護身隨行,其他人帶著阿立祖(太祖)神位,這就是台灣的老住民,對宗教的包容性。而且該廟說,日治晚期,日人極力推行「皇民化政策」,以政治的手段干涉居民信仰,將原有的「矸仔佛」等以火全數焚毀。旗山地區的「平埔族」信仰,難道也不是相同命運,長濱鄉人沒有忘記自己,雖然沒有恢復「阿立祖(太祖)神位」,但勇敢的留下此廟典故記載,而旗山的老住民呢?既使恢復部份「阿立祖(太祖)神位」,對廟及神尊的典故遮遮掩掩,看了令人啼笑皆非。
  尋找旗山「老住民」,如果以宗教祭「阿立祖」來探源,台南西拉雅族傳統的祭「阿立祖」生日,有元月十五日、三月廿八日、三月廿九日、六月十五日、九月初五日、九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除圓潭「太祖廟」是三月廿九日有符合外,其他各類似「阿立祖」廟因轉變為土地公廟,均以農曆二月二日福德正神的聖誕最祭祀日,比對上實在非常困難。
  而且古誌舊「鳳山縣鳳山九社(原八社,我特別將由鳳山縣北遷台灣縣(旗山)的大傑巔社加入),搜尋不出他的宗教信仰」,因此可以斷定,宗教信仰祭祀在鳳山九社沒有漢人的活潑與明顯,這是世界上少數民族的常態,即使目前經常在媒體報導的「原住民祭典」,筆者六十年代曾在東台服務四年,假日返鄉度假是難如登天,因此有時間經常上山下海、南征北討,走遍了東台灣。當時「原住民文化」在強勢的漢文化壓力下,「原住民祭典」是靜悄悄的,他們到卑南溪出海口祭祖是夜間,沒有音樂、鼓鑼、鞭炮聲,也沒有明顯的神廟,如今可不同了,「原住民」是比台灣老住民更珍惜自己的「文化」。
  清朝【番社采風圖考】,是清朝當時巡視臺灣監察御史六十七使臺期間(西元1744─1747,時間當在乾隆十年左右)命繪工師而製成之:「番無歲月,不辨四時,以刺桐花開為一度」,「每當花紅草綠時,整潔牛車,番女梳洗,盛妝飾,登車委鄰社遊觀,麻達執鞭為之驅。途中親戚相遇,擲果為戲。若行人有目送之而稱其艷冶者,別男女均悅以為快。」
  「番社采風圖考」」的記述,後來的台灣文化史學者就說,西拉雅族視「刺桐」是聖樹,說平埔族沒有曆法觀念,以刺桐花開為一年之始(約農曆二、三月)。因此指出刺桐一直是平埔族人的聖樹之一,也是重要的平埔文化產物。周鍾瑄【諸羅縣誌】:「樹高大,枝葉番茂,雨時折枝,插地即生,亦易長。初生多刺;長而刺落,垂蔭如梧桐」。漢人眼中的平埔族沒有曆法觀念,並不表示落伍,因為他們沒有文字,以大自然植物生態,日月星辰移轉計算年、月,並無不可,但「刺桐」是聖樹我可得查一查了。
  生長在里港「搭樓社」、「大傑巔社」領域的我,看多名學者報導,一直不知「刺桐」為何物,「刺桐」這種植物名稱在我腦海中似乎沒有印象,怎麼說是祖先崇拜的「聖樹」。自我懂事時,家門口就有兩棵民間所說的「過年樹」,「過年樹」是我們小時候玩耍成長的地方。「刺桐」是不是它的學名,我不知道,於是翻書,跑到高樹鄉泰山村「公廨廟」去看實物,竟然與五十年代仍四處可見,長輩流傳下來的「過年樹」也有人稱「粿樹」有非常大的差異。
  植物百科記載:「刺桐」,蝶形花科,刺桐屬,原產地為北美洲,落葉大喬木,別名:「梯枯、雞公樹」,花期四至五月(國曆),主要用途作木屐;另有「黃脈刺桐」,原產地熱帶亞洲,花期三至四月(國曆)。(圖一至七)


刺桐


刺桐


刺桐


刺桐


咖納埔刺桐


咖納埔刺桐


黃脈刺桐

  而我所知道的「過年樹」,學名叫「黃槿」,錦葵科,產於熱帶、亞熱帶,別名:「粿樹、萬年春、河麻、鹽水面頭果」,花期三至九月(國曆),不耐寒。(圖八至十三)



黃槿花


黃槿


黃槿

  相互比對一下,「黃槿樹」葉子、樹幹與「刺桐」外表非常相似,「黃槿樹」樹幹成長大部份會因分支太多,而產生彎曲,而「刺桐」樹幹較直立。兩種花型不同,刺桐是紅花,而「黃槿樹」是黃花,刺桐樹支有刺,「黃槿樹」則無,刺桐樹是葉落開花,而「黃槿樹」是終年枝葉茂密,開花則是在農曆過年持續很久。今年農曆過年後(二月間)我專程前往高樹泰山「公廨廟」,第一次看到「刺桐」,據說該廟也因迎合學者所說「刺桐」為平埔族聖樹,由他處移植進來三棵刺桐樹,當時並沒有開花,而楠梓(非本地產物,仍市府工務局培養出來,種植於公園)今(四月)發現有開、有謝餘花仍在。
  (鳳山縣誌)對里港搭樓族之生活描述,「番婦育兒,以大布為襁褓。有事耕織,則繫布於樹,較枝椏相距遠近,首尾結之,若懸床然。」四、五十年代鄉下農村各家前後左右均種有龍眼、檨子樹或一種高屏地區特別多俗稱:「過年樹」之樹木,沒瓦斯年代,四村人燒飯燃料最大宗即將蔗葉折捲成一小捆一小捆,便於塞入灶內,(台語叫:柴因),在茂密寬廣的「黃槿樹」下工作最涼快,工作時繫布於兩樹之間當活動床,而嬰兒就將之放在布床_面,一邊工作,一邊靠一條布繩拉動布床搖晃著使襁褓安眠。「黃槿樹」正是「番婦育兒,以大布為襁褓。有事耕織,則繫布於樹,較枝椏相距遠近,首尾結之,若懸床然」,早期鄉下人家生活景象之一。
  「黃槿樹」因終年枝葉茂密,它長到半人高時,樹幹即會傾斜,小孩很容易爬,由此棵越過鄰棵,是早期樹下玩捉迷藏最好的樹木。因此大宅院庭院角落、「柑仔店」、候車站均有他生存的影子,更是人民夏天乘涼最好地方。整理砍除樹支又可當柴火燒,而「刺桐」樹枝葉沒有「黃槿樹」茂密,其枝幹燒起來據「木業行家」說,有一股臭味。因此我的認定,「西拉雅族」、「鳳山九社」的平埔族之「過年樹」絕對是「黃槿樹」。因為「黃槿樹」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樹木,「刺桐」是北方植物,在海運不通的古台灣,「刺桐」不可能進來台灣,而北京來的清國「巡臺御史」,短暫的「台灣行」,誤將台灣「黃槿樹」當作中國的「黃脈刺桐」,當然也留下後來學者一再強調「刺桐」為平埔族「聖樹」之趣事。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