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宜作品欣賞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


旗山老住民探源

  根據臺灣古書、誌、記事留下來資料,臺南的「西拉雅族」,內門、旗山的「大傑巔社(塔樓族系)」,均曾奉清廷命令在「北旗山」守隘,防制居在山地的原住民出草。日治初隘勇改「警丁」,二年後解散,這些「旗山老住民」下落,學者解釋說法不一。有說就地漢化了,有說遷往東台或北上杉林、甲仙,您認為呢?我說認為他們遷往東台、杉林、甲仙的是自悲感,泛「北旗山」人(包括溝坪),目前田野調查均自稱,祖先均來自中國,沒有平埔血統。
  北旗山,對我來說,似很熟,但確是個非常陌生的地方,近日走了兩次,要找回他的過去遺跡已經很困難,要田野調查他們的根源,坦白說,更是困難,包括最要好的同學。畢竟「平埔族」在漢文化仍是「番」,在「大清、大中國主義」思維下,「平埔族」幾百年來一直投入「漢化」,以避開漢人的歧視,事實他們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現在一下子要他們「認祖歸宗」,承認是「番」,簡直像在將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讓他們內心滴血,這也是除了高砂原住民外,其他臺灣人的通病。
  南、北旗山均有個共同現象,有古神像,沒有古廟(百年以上),唯一不同的是,溪州每間新廟建得雄偉壯麗,也可由廟誌中看出他的開發史。而北旗山呢,似乎遜色得多,而且沒有廟誌,甚至於連居民都不知道它「廟」來由及所以然。但最令我興奮的就是在圓潭橋南邊(舊稱口隘)發現了兩座比鄰而居的小廟,一座大家隨處可看到的「福德祠」,但後面那一座比較小的古廟,比較奇特,確是我追尋的最愛,那就是「太祖元帥祠」。


  一位同學在對面做生意,我問他,您知不知道那間廟的來由,他竟然告訴我說,聽耆老說,那間廟是因為以前有一個乞丐病死在那,後陰魂常擾亂過往路人,因此人家就在那建廟奉祀,路上就平安了,原來廟內只有一個香爐,兩支花瓶,不知何時寫上「太祖元帥」四個大字。
  當我告訴他,「太祖」是臺灣南部「平埔族」對「本族」守護神的尊稱,一般比較可信又正式名稱叫「阿立祖」,至於為什麼會加上「元帥」,那是不瞭解「臺灣史」的現代人為彰顯神格加上去的。就如臺灣最基層的八品土地公廟,庸俗的人假借神意予以封官晉爵,目前已晉階至一品官(戴宰相帽)一樣,土地公的神格已超越王爺。看完這座廟,聽了週邊民眾對廟來由說詞,心中的感覺就如某電視臺節目「臺灣廟妙妙」,由此也可看出臺灣人根本那有臺灣魂,只會攀附模仿「他文化」而已,不要說連祖宗均不認識,最起碼也應該認識原先供我們生活下來的這塊土地的先民,況且他還是神呢!我在旗山公墓內,看了幾座古墓,有一座墓碑上刻了「臺灣」,令我豎然起敬,真不愧「生為臺灣人,死為臺灣鬼」。
  「太祖元帥祠」印證了,清雍正二年(1724)【鳳山縣誌】記載:羅漢內、外門尚係大傑巔社地,至乾隆廿七年始因防甲仙(東阿里關)生番出草,召大傑巔社人為隘丁百人,到六張犁、隘口駐守,家眷也大部份也隨之遷往。

【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西拉雅族,為新港(新市)、麻豆、蕭龍(佳里)、目加溜灣(善化)等四社,馬卡道亞族分佈在下淡水溪(現高屏溪)沿岸,一般稱之為「鳳山八社」,有祈雨、跳戲特殊習俗。西拉雅族與其他平埔族較為不同的就是他的信仰,西拉雅族信奉「阿立祖」,民間俗稱:「太祖」,視「阿立祖」為守護神。「阿立祖」以下有「老君(男性)」、「太祖(女性)」,「老君」掌天兵七十二營,「太祖」管兵馬三十六營。古代「阿立祖」、「老君」、「太祖」並沒有神廟及偶像,他們在「平埔族」人心中是無所不在的守護神,只有逢年過節才以隆重儀式向天迎祭。漢人進入臺灣後,仿漢人建「公廨」祭祀或自宅內祭祀,至於祭祀「壺甕」,在平埔族認為「壺甕」可讓良善遊魂居住,因此設「壺甕」神座,「壺甕」中裝清水,上插澤蘭、菅芒葉。
  而「鳳山八社」對守護神經現代學者考證,也稱「阿立祖」,民間俗稱:「老祖」。「鳳山八社」在過年「阿立祖」生日辦「迎神」,有「祈雨」、「跳戲」、「遊社」活動,「祈雨」時選擇溪邊,以「溪石」代表神靈降附。旗山舊稱:「施里庄」,「施里」平埔族語:「祭地」,就是羅漢內、外門「大傑巔社」散居各聚落先民集合祭祀之地。「鳳山八社」可以說除了目前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咖納埔)有公廨的設立外(外觀仿國父記念館,偉大吧!),其他「鳳山八社」原來舊地及可能遷居屏東沿山鄉鎮,萬巒、老碑有發現「老祖神壇」,至今沒有「公廨」的遺跡與歷史記載。
  以口隘「太祖元帥」廟目前外觀、內部、地點看,應該是建立於日治時期末,裡面陳設可是近年信徒傑作,應該是屬於「大傑巔社系」祭祀習慣,「大傑巔社系」祭祀比較類似「鳳山八社」,屬搭樓族系。我在溝坪地區,看了三間「平埔古廟遺址」,有一間是拜「溪石」,而另有一間是拜「神像」,一間則是拜「溪石加福德正神神像」,這三間沒有神廟名稱:「匾額」,而門口對聯併在一起,告訴您!他是「福德祠」。當然還有許許多多有匾額的「福德祠」,應該是「平埔古廟」「漢化」而來,可見溝坪地區除了臺南遷入的「西拉雅族」外,旗山的「大傑巔社」遷入也不少。人都要將「神」強制「漢化」了,人本身呢?當然更要中國化了,臺灣人不管您來自何方,「神、人」永遠是附屬品。


太祖大埔福德祠


太祖廟


溝坪太祖祠


  我在北旗山看了兩間「有應公」廟,一間在圓潭,一間在大林往溝坪路邊,原建於何時不可考,均已近年重建之建築物,南臺灣「有應公」分佈的範圍,一般均在海、溪、公墓邊,用意即在祭祀無主遊魂。而圓潭、大林的「有應公」廟且建在里內及村邊道路邊。現地採訪所得資料是非常籠統,而且部份仍筆者依據歷史開發記事告知受訪耆老,耆老才對此典故予以符合,真正原意根本無法詳知。附近居民稱,大概清朝道光、嘉慶年間,先人陸陸續續進入此荒野開墾時,地方頗不平靜,地方老大有感此地仍曾為山區原住民出草地,必有先人受害甚至於無人收埋,曝屍荒野,為了撫慰此冤魂,因此建立「有應公」廟祭祀。但我懷疑它也是「阿立祖」祠演變而來,只是苦無佐證。



圓潭萬善祠


大林萬善祠

回作家首頁】【回旗山奇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