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呂浮生
 
     
 

 

作者簡介/呂浮生

  1. 民國24年生於臺灣省高雄縣旗山鎮
  2. 師事詹浮雲先生
  3. 曾任41.42.43.47.48屆全省美展膠彩畫部評省委員
  4. 現任台灣省立美術館展品審查委員(膠彩部)
  5. 臺陽美術協會會員
  6. 臺陽美術膠彩畫協會監事、南部美術協會會員
  7. 高雄縣及台南縣美術研究會監事
  8. 高雄縣及台南縣美術家連展評委員
  9. 八十、八十二年南瀛美展評審委員

典藏

  1.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2.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3.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4. 中正大學
  5. 臺灣省立美術館

個展

77年應邀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77年應邀鳳山國父紀念館
78年應邀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79年應邀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80年應邀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80年應邀台灣省立美術館
80年應邀高雄市積禪藝術中心
81年應邀台南梵藝術中心


浮世彩圖遄雅趣

生花健筆寫神奇

浮生大師雅指

乙酉年曾景釗 撰並書


旗山亭仔腳下藝術家呂浮生 文:黃世暐

呂浮生的繪畫歷程    文:江明樹

  熬了二三十年,去年才接受邀請在岡山文化中心,舉辦第一次個展,現正應彰化文化中心邀請,舉辦第二次個展。倘若以現今的年輕畫家來說,這樣的做法顯然過於保守,畫了數十年,發表慾不強,從來不急於展出自己的作品,呂浮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旗山鎮的繪畫人才濟濟,大家耳熟能詳的是插畫名家林崇漢,其實還有一群實力不弱的畫家,鮮為人知如林峰吉、林慧卿、王星元、盧秀玉、郭偉元等,及本篇要提的呂浮生,他默默埋首耕耘,不善於表現凸顯自己,台灣的畫家名字,隨手拈來我可以寫出一二百位,然而,三年前我才知道『呂浮生』這個陌生的名字,他連續三次得到膠彩畫組的前四名,早就取得永久免審查的資格,四十一屆受聘為全省美展膠彩組的評審委員,沒有科班的學歷,僅憑一股傻勁窩在小鄉作畫,不會作秀,名字雖不響,但數十年的努力總算沒白費,總算被肯定。

(本畫保存於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呂浮生,原名炎坤,一九三五年出生於旗山溪州,家境清寒,父親是水泥匠,勉強初中畢業,曾任糖廠小工、掘工、臨時抄錄員,由於求學時代種下繪畫藝術的種子,婚後,在牽手的鼓勵下二十四歲纔拜師學藝,師事繪畫名家詹浮雲先生習人像,除了習得詹先生人像真傳外,繪畫藝術的技巧內涵也做深入的探討研習,幾年後,他回到旗山替人畫像維生,早在二十五年前,他在旗山中山路亭仔腳替人畫像,那時,我與他不熟,雖是筆者旗山中學的學長,卻大我十五歲,去年,第一次到他家參觀其畫時,樓下客廳擺著幾張我極熟悉的陳舊人像樣本,一下子把我拉回初中時代,從一條旗山最具特色的老街-石拱圈亭仔腳走過,彷彿老旗山奇妙古樸的景像立在我跟前,那種感覺真好,今年四月份『台灣春秋』有一篇台灣建築系列報導:旗山石拱圈亭仔腳,圖文並茂,特地買本回去偷偷自我感動,每天從溪洲騎機車到旗山街上替人畫像,風雨無阻,數十年如一日,為生活奔波,錢賺的並不輕鬆,收入勉強可以餬口,行有餘力,纔執彩筆畫膠彩,如果沒有一股追求永恆藝術之心早就打退堂鼓了,這次台中省立美術館甄選台灣畫家作品,公開作業收藏浮生兄一幅畫,也算是一種肯定,一種薱中生代畫家的鼓勵吧!

  台灣的膠彩畫(又名東洋畫),原萌芽中國,東傳日本大為盛行,日治時代傳來台灣,自『台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郭彗湖後,迅速發展,戰後,起先附屬國畫,發展不利,這些年來,經膠彩畫家極力爭取,纔在美展正名,獨立成部門,未來遠景可被看好

  呂浮生作畫態度嚴肅,量少質精,通常每幅畫必耗費好幾月的時問,構圖嚴謹,設色均勻協調,遠近光線明暗的處理,均極其用心講究,從未有即興的作品出現,有時我一個月前看到的一幅未完畫,一兩個月後,他才只加了另一層作研究分析,可見其經營繪畫的苦心。

  擁有一顆懷舊的心,對泥土的眷戀,很自然從一開始就畫週遭熟悉的景物,每一幅皆深深表達對台灣鄉土那份愛,舉凡舊樓、古井、老廟、古蹟、田園、山水。去過歐洲遊學的另一旗山畫家林峰吉說:『如果畫家能用心用腦深入觀察思考自己所站立的土地,不用畫全台灣,光是旗山鎮一地就畫不完了』。筆者同意林兄的說法,時下有不少的畫家趕時髦趕風潮,一味崇洋,用一種不太高明的方式,去追逐西方的表象,人家流行什麼?他就抄襲什麼?囫圇吞棗卻以為得到最新的東西而沾沾自喜。另一種是一窩風的認為『樸拙便是美』,有些人未達此境界,不像石濤、八大、齊白石等經過一番苦繪淬煉、功力深沈達到爐火純青後,斂放自如下的樸拙,結果刻意樸拙反遭『欲拙反俗』之譏,文明的侵略使過去許多美好的東西,從人們眼中消失,如紅磚、瓦房、茅屋、陶凳、牛車、鬃簑竹簍;快速的時代變遷,早期有情的世界逐漸萎縮、破碎,無從尋覓,好在台灣畫家們以其藝術之筆替我們保留寶貴的祖先遺產,呂浮生是此中佼佼者,筆者看其作品,如取名『菸仔樓』,描述黃昏的景緻,黃金色與粉紅色交織的天空,藍墨的遠山,青綠的相思林,襯托主題聳立的煙樓,左邊茅屋,屋後一棵非洲紅,屋前一棵枯乾枝椏,大小陶甕缸,三塊石頭,小徑上兩隻雞,悠閒的畫面,維持整體的平和寧靜,表現台灣農村的內涵,讓欣賞者對過去斑駁歲月油然勾起無限的懷念興幻想。

  一二十年畫人像長期累積的功力,素描基礎的紮實,題材又是最熟悉的、最親切的、最深刻的,源於『慢工出細活』的藝術要求浮生兄早已塑造一己的風格面貌,這是無需置疑的,但筆者總感覺呂兄的畫法侷限了表現領域,不夠奔放自由,也許擺脫師承,加重人文的關懷,也是不容忽視吧,一個藝術家,不會只以一種個人風格為滿足吧,也許筆者的看法尚值得商確。


旗山國寶級畫家 『呂浮生先生』 文:王中義(尊重與關懷第25期)

  他是旗山溪洲中洲地帶的鄉下囝仔!

  父親呂德福先生為土水師,母親張氏勤儉持家,家境貧苦。他雖然無法如願以償的可以上高中、專科和大學,但也造就了其堅強的毅力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勇於堅守自己的興趣『畫畫』,並學習人像畫謀生;而且不受杜會功利的誘惑及其他主流畫派一一水彩、水墨、油畫的影響,堅持膠彩畫風四十年,成為目前高雄縣足以為傲的膠彩畫的國寶級大師,身為高雄縣旗山鎮的鎮民怎能不引以為榮呢!

  民國二十四年七月六日出生在中洲路一二八號的呂浮生生先生,國小讀溪洲國小,鄰里皆叫其日本名-炎坤,孩提時期很喜歡塗鴨,他所畫的圖畫常被學校選上,掛於教室、走廊展覽。啟蒙老師--郭忠義老師的太太林月幸老師與其指導過的一段話,至含他還念念不忘,頗有感恩於恩師的教導!『畫圖是可以變化的,顏色也可以自己選擇及增減的,格局會變比較美......』小學時他便以高超的領悟力通曉老師的教理,這對他未來畫畫的風格影響很大。民國四十七年結婚時二十四歲,之前除了入伍外,曾在糖廠做二年火車入水、火炭仔火炭工,後來到高雄送貨,再回來考上地政事務所擔任抄錄員,一直在為生活打拚。妻為杉林人知道他有興趣於繪畫,特別鼓勵其到高雄師事詹浮雲先生學畫人像及膠彩,她則在外工作,全力支持他完成心願。回想當年到老師家繳學費一佰貳拾元,住在老師家倣學徒三年的情景,內心中還存著當年煎熬的畫面!回到家裡和農會旁為人畫人像,五十三年來到現在火車站前的地方為人服務至今。從觀其謀生之餘還不忘畫以早期鄉下為背景的膠彩畫,做毫無利益可言的創作,實在值得我們贊賞和學習其努力追求理想的精神。

  民國五十五年台陽美展入選後,正是他的人生的起轉點,全省美展也好幾次的入選,一直到民國七十一年成為全省美展永久免審膠彩畫家第一人,民國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四年六次受邀成為全省美展的評審委員,堪稱殊榮;往後再參加南瀛美展三次,於八十四年獲得高雄縣政府的青睞,頒結其第二屆美術獎,八十五年再頒于高雄縣榮譽縣民,在高雄縣藝術家中能獲有此殊榮者唯其一人而已。除了功成名就外,他的為人也好客、謙虛、不求功名、樂於指導和提拔後進,已成為年輕後輩畫家所津津樂道的大師!

  中國嶺南派國畫的畫風傳至今,在大陸稱其為重彩畫;唐代時傳入日本,為今日日本的國畫,前輩畫家林玉山先生再從日本學入推廣,一般人稱之為東洋畫,現在已正名為膠彩畫,並成立了一個膠彩畫會在推廣,而呂浮生先生為其中的佼佼者。從台南以南到東港都有他的足跡,畫畫的題材以閩南舊式古厝為主,尤其是茅草、土角厝、竹屋、菸樓、亭仔腳、角樓、火車站、農田稻穗,再搭於人物、動物使如畫龍點睛般地把古厝之情、兒時之憶、農村的豬糞味、古味、破爛美畫出,一一喚醒了大家的情素。於是,看他的畫是一種享受,黃色系列使我們從純樸的鄉情提升到豐滿的人生,咖啡、紅、藍、綠的圖素付於古老鄉村的活力,提起我們健康的回憶 。他把台灣鄉土味、鄉土的精神重新躍然於紙上,真叫人直看著而不忍離去!

  呂浮生先生雖然無顯赫的家勢,也無高的學歷,但其治學及刻苦的精神造樣可以實現他的理想;他也不說大話、不唱高調,只願專精於人物和膠彩畫而不做更多的嘗試,如此也創造了其膠彩「的風格,可謂『五技在身聊備一格,不如一技而精純。』八月十一、十二、十三日旗山國小大禮堂歡迎鄉親相招一起來回味『台灣鄉土仔故事』一一國寶大師級畫家呂浮生先生個人畫展。

>>人文<<

作者簡介


作品欣賞

創作年-號數-作品名



1970-15-馬頭山之晨
1979-30-山路
1986-25-旗山街頭
1987-20-寂夜
1987-20-旗山古厝
1987-25-歲月痕跡
1988-25-暮溪
1989-25-後巷
1990-15-曉
1990-15-月照山峰
1990-20-水聲
1990-25-枷廚仔
1990-25-馬頭山腳
1990-30-竹橋
1990-30-歸羊
1990-8-窗
1991-10-護龍
1991-15-月世界餘暉
1991-30-祖孫
1991-30-美濃東門樓
1991-50-美濃菸樓
1992-10-鄉下
1992-10-甕
1992-15-老(石古)石
1992-20-古樓初春
1992-5-美濃菸樓
1993-10-夜食
1993-12-山居
1993-12-山野
1993-15-古門
1993-20-月光山下
1993-25-後壁溝
1993-25-馬頭山落日
1993-30-古邊門
1993-6-庭後
1993-8-山寮
1994-10-入冬
1994-10-農具
1994-12-巷路暖日
1994-12-美濃小巷
1994-12-美濃鄉下
1994-15-暮色
1994-20-古井
1994-25-小巷初春
1994-30-古井暮色
1994-30-古井人家
1994-30-深秋
1994-6-壁角
1994-8-古厝
1995-10-古農具
1995-15-山上所見
1995-20-山腳小路
1995-25-上山小巷
1995-6-土塊厝